特色物产抢先看!2025智慧农业博览会、广西国际农业博览会将在南宁召开
2025智慧农业博览会、广西国际农业博览会将于11月6日在南宁同期召开,届时大批企业将携特色产品亮相。日前,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走访河池市宜州区等地发现,人工智能正深度融入农业全链条,为产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注入强劲动力。其中,全真丝壮锦、智能养蚕设备,以及即将迎来成熟期的脆蜜金桔等,将成为此次展会的其中几大亮点,值得期待。
蚕丝织就壮锦,即将亮相盛会
10月23日,记者走进河池市宜州区的一家蚕种场,张寿欢和妻子正忙着往3张超大蚕床上撒桑叶,数十万头4龄小蚕窸窸窣窣埋头啃食,透露着丰收的盼头。
“还有半个月,蚕吐丝结茧就能卖钱了!” 张寿欢说,他们已养蚕十几年,这是今年最后一批小蚕,“今年蚕茧25元一斤,一年下来能有近20万元收入。”
蚕茧收上来后去哪里了?记者在广西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找到了答案。在这里,蚕农送来的新鲜蚕茧被送入车间,自动缫丝机高速运转,一颗颗椭圆形的蚕茧经剖茧、抽丝,蜕变成一捆捆莹白的缫丝。更引人注目的是,该公司于2024年建成广西首条全真丝壮锦提花生产线,制作生产了以南丝新壮锦为设计核心的系列作品,涵盖服装、配饰、箱包、文创产品等多个品类。

袁毅向记者展示全真丝与壮锦图案的围巾。
记者走进该公司展厅,各式融合全真丝与壮锦图案的服饰令人眼前一亮。“这类产品主打高端市场,目前以定制模式为主。”公司行政总监袁毅介绍,“今年我们重点展出的全真丝壮锦织造产品,应该是全国首创。”
智能器具上线,桑蚕产业“提效”
河池市宜州区是中国蚕桑之乡、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现有桑园面积39.6万亩,蚕茧产量10.2万吨,桑蚕面积和蚕茧产量连续20年保持全国县域第一,全产业链产值达110亿元。

工作人员展示桑叶切割机。
记者在广西林胜堂蚕具有限公司看到,养蚕智能农机设备品类齐全。以桑叶切叶机为例,桑叶切叶机1小时能处理200公斤桑叶,而人工处理50公斤就需8小时,效率差距显著。此外,摘茧机、自动上簇机、立体式智能养蚕生产线等设备,也为当地桑蚕产业现代化筑牢基础。
宜州市宏基茧丝有限公司也为此次展会做好了准备。在该公司旗下的“刘三姐蚕丝被”加工坊,6名工人正围在工作台前,有条不紊地进行拉丝、铺棉、缝制。该公司总经理谢晓虹向记者表示,往年参展时,公司主要通过展示蚕丝被人工制作过程、提供现场订单服务吸引客户,工作人员基本从早忙到晚,今年的忙碌状态依旧如此。为保障此次展会效果,公司已在面料、蚕丝等核心物料上做好了充足准备。

工人正在做真丝被。
记者了解到,目前宜州区已筛选5家企业的多款桑蚕茧丝绸产品参展,重点展示蚕丝被、丝绸服饰等,希望通过广西国际农业博览会平台,让更多人看到宜州农业的“科技范”与“文化味”。
金桔垂枝待采,梯田稻穗飘香
记者来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脆蜜金桔现代化种植区看见,上千亩果树连成片,饱满的金桔沉甸甸垂挂枝头。青中透黄的果皮已染上成熟的色泽,再等20天左右,这批果实便可迎来采摘季。

脆蜜金桔已悄悄变黄。
广西木伦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金桔基地负责人覃克瑶介绍,昼夜温差大、有机肥丰富让这里的脆蜜金桔更甜,往年10月中旬上市,今年由于气候原因,推迟一个月上市,刚好与农博会不期而遇。
沿着蜿蜒山路,记者来到环江驯乐苗族乡长北村。在这片海拔500至1000米的崇山峻岭间,连片梯田层层叠叠,壮阔景致瞬间铺展于眼前。

悬挂在屋梁之上的稻穗。
每到金秋时节,这里的村民便手持禾剪,将饱满的香糯稻穗一串串剪下。他们沿用传统方式,把稻穗悬挂在屋梁之上,借自然阴干锁住米香。届时,在农博会的展台前,市民也能亲口品尝到这份来自深山的软糯香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