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市田东县江城镇天成智慧育苗工厂
一、场景概述
广西田东长江天成种苗有限公司位于田东县江城镇,公司投资的天成智慧育苗工厂,占地150亩,总投资约1.2亿元,于2020年投产使用。工厂可年产8000万株嫁接及4000万株自根苗,产值约1亿元人民币,带动2000户农户户均增收18%。所属领域为智慧种植。
二、场景背景与应用
(一)场景背景
1.行业痛点驱动:传统育苗依赖人工经验,存在出苗率波动大(60—80%)、病虫害防控难、劳动力短缺(用工成本占比超40%)等问题。
2.政策与市场导向:国家《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设施农业智能化”目标;田东县“南菜北运”基地需稳定优质种苗供应。
3.技术成熟度:物联网传感成本下降(单节点成本从5000元降至800元)、AI算法在农业场景的适配性提升,为自动化落地提供支撑。
4.可持续需求:节水节肥(传统模式水耗达200吨/亩·年)、减少化学药剂使用成为生态刚性要求。
5.技术驱动:物联网、5G和区块链技术成熟,为育苗精细化管理和质量追溯提供支撑。

图1:天成智慧育苗工厂
(二)场景应用
1.全自动化育苗系统
引进荷兰科迪马公司的高智能设备,包括自动化物流系统、愈合室系统及智能中控平台。
2.环境精准调控
采用智能环控愈合室,根据不同种苗生长阶段需求,实时调节温湿度、光照等参数,提升出苗率并减少病虫害。例如,番茄嫁接苗愈合阶段可精确控制愈合室环境参数。
3.水肥一体化管理
引入以色列耐特菲姆公司的水肥一体化设备,结合传感器数据实现精准灌溉与施肥,减少资源浪费。

图2:结合自动通风、遮阳、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为一体的智能大棚
4.工艺流程:
(1)播种阶段:基质自动填充→精准播种(误差<±1粒)→覆土喷淋一体化;
(2)育苗期管理:基于生长模型动态调控环境(如番茄苗期昼夜温差控制在8℃以内);
(3)出苗质检:机器视觉识别弱苗/病苗(准确率95%),自动分拣淘汰。
(三)主要技术
集成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对育苗全周期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建立生长模型预测最佳管理方案。同时通过图像识别技术监测苗木健康状况,实现病虫害早期预警。结合EC值、PH值传感器数据,动态调配营养液配方(节省肥料15%)。


图3:种苗的中控系统
技术先进性与创新性体现在:
(1)提高效率:大幅度减少人力投入,提高育苗效率,缩短育苗周期。
(2)节能降耗:优化资源利用,降低能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
(3)精准管理:通过精准的环境控制和营养管理,提高作物质量和产量。
(4)应用效果:通过采用无菌嫁接、高智能愈合室培育、水分和温度控制技术,菜苗的抗病性变强,工厂育苗成活率达95%。
(四)运营模式
通过政府提供基建补贴并协调土地流转、企业负责技术运维及按育苗量收费、合作社组织订单化生产并保底收购的三方协作模式,形成“政策支持+专业运营+农户联动”的产业闭环。育苗基地以订单模式为主,形成跨区域销售网络;建立起“技术托管”模式,为小型基地提供模块化服务。
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为农户提供从育苗到销售的全链条服务,降低个体农户风险;品牌化与认证体系,成功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村,获有机产品认证、圳品认证和港品认证,提升市场溢价能力。企业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标准,合作社组织生产,农户按“保底收益+分红”分配。
三、经验与效果
经济效益:实现年产值突破1.2亿元,带动2000户农户户均增收18%;育苗成本从0.3元/株降至0.18元,县域蔬菜种植综合效益提升25%。
社会效益:带动周边村民就业,提供稳定收入,解决留守妇女/老人就业200人以上;作为广西最大集约化育苗工厂,纳入当地农业培训体系,推动区域农业现代化升级,培训新型职业农民800人次;保障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种苗供应稳定性(缺苗率从15%降至3%)。
生态效益:省工80%、节水35%(年节水12万吨)、减施化肥农药28%,育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0%(制成有机基质循环利用)。
四、总结与展望
天成智慧育苗工厂通过技术集成与数据贯通,不仅重构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还加速了农业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进程。未来,随着5G、区块链等技术的进一步融合,智能育苗将推动农业向更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