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武鸣区“鸣鸣果园”沃柑智慧种植
一、场景概述
农事信息管理系统(2019年至今)位于南宁市武鸣区,由广西鸣鸣果业有限公司主导建设,针对种植农场管理自主研发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系统以数据信息库为核心,以互联网作为信息通道,将手机、无人机、监控摄像头、气候探测器、土壤探针等设备作为信息采集终端,并延伸到整个供应链,构建智能、高效的信息处理平台。
二、场景背景与应用
(一)场景背景
广西鸣鸣果业有限公司注重信息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应用,以“用数据定义好水果”为理念,先后自主开发农事信息管理、供应链信息管理、数字地图等系统,采集产业链中种植、加工、营销数据,逐步建立沃柑果树基础管理数字模型,借助数据分析进行精细化、标准化管理,提升水果种植业的标准化。

图1:鸣鸣果园种植基地数字地图
(二)场景应用
鸣鸣果园自主研发农事信息管理系统,以数据为核心,整合无人机、传感器、物联网设备等,构建智慧种植与全产业链管控体系。系统通过果树编码数字化地图(集成RTK定位、航拍等技术),实现单株果树生长监测、农事记录及质量追溯,并依托数字化产地仓(自动化分选、糖度检测等)提升果品标准化水平。项目获政府支持,入选国家级农业示范基地,技术覆盖种植、采后处理及供应链管理,推动沃柑产业提质升级。
(三)主要技术
物联网与数据采集:土壤探针、气候探测器、无人机航拍实时监测环境与作物生长;数字化地图系统:基于RTK高精度定位与图像识别,建立果树“身份证”,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分选与溯源:数字化产地仓采用AI分选线,实现糖度、瑕疵等内部品质检测,确保果品标准化;专利技术:拥有14项发明专利(如沃柑保鲜技术)及6项软件著作权,支撑全产业链数字化。
(四)运营模式
政府合作:获南宁市财政支持,开展“沃柑全产业链信息化集成”示范项目;品牌化+数字化双驱动:以“鸣鸣果园”品牌切入中高端市场,通过技术输出带动周边农户标准化种植;全链条协同:从种植到销售端(如冷链、消费者画像)实现数据闭环,提升产业效益;国际化拓展:依托保鲜专利技术,连续六年出口加拿大,推动农业数字化技术出海。

图2:种植园物联网组网示意图
三、经验与效果
(一)经验做法
农事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以后,成功与果园的水肥一体化滴灌(微喷)系统相联通,通过远程操控即可定时、定量、均匀地给每棵沃柑树供水、供肥。这样不仅能精准施肥,还能保证每个沃柑的品质均衡,节省人力成本。通常情况下每30亩地至少需要1个水肥管理人员,600亩果园需要至少20个劳动力,而利用鸣鸣果园这一套水肥一体化系统,全部实施电脑化控制,一个人即可完成600亩果园的水肥管理。有了这样的基础条件,即使管一万亩也不成问题。如果管理人员有事外出,事先设定好参数,还可以通过手机远程遥控果园水肥施放。若需要施叶肥,还可以使用无人机对柑橘植株喷洒作业。
(二)实施成效
经济效益方面,水肥管理人力成本减少95%,通常情况下每30亩地至少需要1个水肥管理人员,600亩果园需要至少20个劳动力,利用鸣鸣果园这一套水肥一体化系统,全部实施电脑化控制,一个人即可完成600亩果园的水肥管理。分选效率大幅提升,在分选中心使用国内外先进的柑橘分选生产线,每天可分选128万斤柑橘,连续出口加拿大6年。推广方面,鸣鸣果园的这套数据管理模型,不仅仅适用于沃柑种植,同样适用于各类果蔬种植,可快速复制推广应用。比如,我们可以复制直接应用到榴莲、凤梨等的种植上。

图3:果树身份证二维码
四、总结与展望
鸣鸣果园通过物联网、数字化地图及智能分选技术,实现沃柑种植全流程精准管控,降低人工成本30%以上,品质达标率超95%。系统集成水肥一体化、无人机作业等功能,推动农业标准化与智能化,并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未来可拓展至榴莲、凤梨等作物种植,助力数字农业规模化应用。该模式兼具可复制性与创新性,为智慧农业升级提供示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