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隆安县丁当镇火龙果智慧种植基地
一、场景概述
广西金福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福农业”)于2014年在南宁市隆安县丁当镇保湾村建设5500亩智慧火龙果种植基地,累计投资2亿元,打造集生产、冷链、农旅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基地,属智慧种植领域。通过集成智能补光催花、以色列水肥一体化滴灌、物联网监测等核心技术,攻克枝条腐烂、花斑病等生产难题,培育高挂果率(90%以上)、耐贮运的“伊蜜”系列品种,实现亩均节本30%、增产40%。同时创新“农旅融合”模式,利用夜间补光景观发展观光农业,形成产业振兴示范效应,成为国家级生态农场和广西数字农业标杆项目。
二、场景背景与应用
(一)场景背景
传统火龙果种植受限于病害频发、挂果率低、资源利用粗放等问题,难以满足市场对高品质果品的需求。依托数字农业政策支持,金福农业以智慧技术为核心,瞄准高产、优质、生态目标,推动产业升级。
(二)场景应用
通过引进台湾优良品种,结合排架式种植和以色列水肥一体化设备,攻克枝条腐烂、果实花斑病等生产技术难题,培育了挂果率达90%以上、高品质和耐贮运的新品种“伊蜜”系列。2015年在广西首创火龙果可视化溯源体系,实现一物一码全程溯源,通过智慧喷淋系统和APP远程控制降温。2021年联合广西及南宁气象局建农业气象站,实时监测气象数据指导种植决策。2020年接入智慧农业云平台,通过田间传感器、高清监测仪实时采集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等数据,移动终端远程控制水肥灌溉,实现“万亩农场一键管理”。同步建设培训中心、生态农旅基地,开发夜间补光景观,打造隆安县特色水果产业示范点,带动农户增收。

图1:火龙果补光
(三)主要技术
2015年首创火龙果补光技术,采用智能灯光系统模拟自然光照,2017年实现园区全覆盖,年增产600吨并延长挂果期3个月。2014年引进以色列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实现亩均减化肥15kg、增产10%。2019年建成广西火龙果智能水肥一体化示范区。2020年起与生物科技公司合作,构建“生物防治+物理防控+生态调控”三位一体绿色防控体系,采用防草膜、粘虫板、杀虫灯及有机肥施用等生态种植技术,实现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获评“国家级生态农场”。
(四)运营模式
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通过承租土地和吸纳劳动力,承接村民合作社集体经济发展资金等方式,带动农户增收。建立农民合作社以整合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提升农户的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整合政府、科研机构资源,开展技术培训和市场对接,积极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提升农户生产能力。
三、经验与效果
(一)经验做法
针对传统种植痛点,构建“技术研发—精准生产—质量管控—三产融合”闭环,部署地头监测仪、气象站、水肥远程控制设备,借助智慧农业云平台,集成数据采集、分析、决策功能,实现种植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依托“政企研”协作机制,创新“农旅融合”模式,利用夜间补光景观发展观光农业,形成产业振兴示范效应,成为国家级生态农场和广西数字农业标杆项目。

图2:种植基地布局示意图
(二)实施成效
经济效益:2024年首批火龙果预计产量超100万斤,销售额达300万元,较传统种植增产40%,物流与生产成本分别下降50%、30%,人工成本降90%,利用率提升30%。
社会效益:创新“五金”助农模式(土地流转有租金、基地务工有薪金、反包管理有酬金、超产分成有奖金、村企合作享股金),截至2024年6月,累计帮扶脱贫户1.09万户、4.27万人,提供稳定就业168人、临时岗位600人次/月。2017年起整合35个村集体资金6555万元发展火龙果补光项目,年增收660万元,村集体累计获分红1054万元。带动周边发展火龙果2万余亩,年助农增收超1500万元,形成产业振兴示范效应。
生态效益:创新应用补光催花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增产、节水节肥(年节肥82.5吨)。推行绿色防控(防草膜/粘虫板/杀虫灯)和有机种植(增施有机肥/生草栽培(斑地锦)),减少农药使用并提升土壤肥力,实现清洁高效生产。

图3:火龙果病虫害防控
四、总结与展望
通过智慧技术集成与三产融合模式,实现火龙果种植的提质增效与生态化转型,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样板。本模式适用于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生态种植基地、农旅融合发展区。通过智能补光催花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可实现产量提升,品质改善;集成应用物联网监测系统和智能水肥管理系统,可降低人工成本30%以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广太阳能杀虫灯、生物有机肥等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农产品清洁化生产;创新“农业+文旅”模式,利用夜间补光景观发展观光采摘,提升综合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