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市象州县智慧渔业园区
一、场景概述
象州县作为广西重要渔业产区,传统养殖模式困境重重。象州县新大陆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自2015年成立,注册资金2000万元,园区面积2000亩,园区位于来宾市象州县,累计投资超5000万元,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循环水养殖等核心技术,开展智慧渔业转型,探索出高效、绿色、可持续的现代渔业发展路径。
二、场景背景与应用
(一)场景背景
象州县传统渔业面临诸多挑战:生产依赖人工经验,效率低且饲料浪费严重;病害频发,缺乏科学防控手段;养殖对水资源依赖大,废水排放不规范,污染问题突出;养殖户缺少市场信息,收益受价格波动影响大。
国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鼓励科技改造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当地渔业发展也亟需科技助力产业升级。

图1:智能电气系统及监控系统
(二)场景应用
1.智能化养殖管理方面,通过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参数,自动调控增氧、换水设备;根据鱼类生长、水质和天气情况自动调整投喂,减少饲料浪费。
2.病害智能防控利用人工智能,结合图像识别与数据分析监测鱼健康,及时预警并提供防治方案,精准用药保障水产品质量。
3.生态养殖与可持续发展推广循环水养殖,处理废水实现循环利用;采用科学养殖密度,减少病害,提升品质。
(三)主要技术
1.物联网技术
智能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水质参数(如溶解氧、pH值、温度、氨氮等),数据通过无线网络传输至云端平台。
远程控制设备:如智能增氧机、自动投喂机等,可根据监测数据自动调整运行状态,实现精准管理。
2.数据技术
数据采集与存储:通过物联网设备采集养殖环境、鱼类生长、市场行情等数据,并存储于云端数据库。
数据分析与预测: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挖掘数据价值,为养殖户提供生产建议和市场预测。

图2:圆形池养殖区

图3:智慧渔业园区丰收
3.循环水养殖技术
水处理系统:通过物理过滤、生物过滤、紫外线消毒等技术,处理养殖废水,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生态净化:利用水生植物、微生物等自然净化手段,进一步改善水质。
(四)运营模式
公司与村集体合作,吸引村集体资金入股分红,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时,投入资金带动当地群众就业,提供60个就业岗位,年发放土地流转金180万、劳务费用200万,还拉动饲料生产、物流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三、经验与效果
(一)经验做法
来宾市象州县新大陆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解决传统渔业痛点为目标,开启智慧渔业转型。组织管理上,政企村协同,构建全流程管理体系;技术应用中,实现养殖管理智能化与病害防控智能预警;模式创新方面,打造生态养殖与产业协同发展模式;核心技术涵盖物联网、数据技术及循环水养殖技术。通过智能传感器采集数据精准调控养殖环境,利用大数据辅助决策,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带动就业与产业升级,为现代渔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二)实施成效
(1)经济效益显著
智慧渔业技术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饲料利用率提高20%以上,鱼类生长加速,养殖周期缩短。水质监测和病害预警系统降低了病害发生率,减少药物使用,提升了水产品质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以公司鲈鱼养殖为例,年产量超60万斤,产值达1000多万元,年利润约400万元,电商直销更是使收益提高15%以上。
(2)生态效益突出
循环水养殖和生态养殖模式有效减少了水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妥善处理养殖废水,显著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推动了渔业可持续发展。
(3)社会效益良好
智慧渔业吸引了更多企业和资本,带动智能设备制造、物流、电商等相关产业链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多元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4)推广应用价值
该模式适用于广西及气候温暖、水资源丰富的南方地区,尤其适合中小型水产养殖集中区,对发展中国家资源受限的农业地区也有借鉴意义。推广时建议分阶段试点,优先选择政府支持力度大、养殖户接受度高的区域。
四、总结与展望
智慧渔业园区针对传统渔业生产效率低、病害难控、污染严重和市场风险高等问题,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循环水养殖等技术开启智慧渔业转型。通过技术创新、智能化管理、生态养殖模式构建和合作共赢运营,实现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双提升,保障水产品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带动区域发展。该模式在广西及南方相似地区、中小型水产养殖集中区具有推广价值,为传统渔业现代化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