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柳城县牧原生猪智慧养殖基地
一、场景概述
牧原生猪智慧养殖数字化系统(2019年至今)位于柳州市柳城县,由牧原农牧有限公司主导建设,通过集成智慧养猪管理平台、粪污资源化处理系统与育种管理系统实现智慧畜牧养殖,提质增效。
二、场景背景与应用
(一)场景背景
牧原集团针对传统生猪养殖疫病防控难、效率低、污染大等痛点,依托智能养殖系统和粪污处理技术,构建“养殖+种植”循环模式,通过物联网、AI技术实现疫病预警与精准管理,降低人工成本30%,减少化肥使用50%。该项目获评国家级示范场等荣誉,政府配套管网建设及有机肥还田协议推动产业绿色转型,既满足市场对安全猪肉的需求,又提升土壤质量,形成环境、经济、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现代化养殖范式,助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二)场景应用:
1.项目框架
项目定位:建设智能化、标准化、生态化的生猪养殖基地,推动种养循环农业。投资规模:占地面积1122亩,总投资约8亿元。
2.核心模块
智能化养殖系统(智能猪舍、智能饲喂、智能环控)智能化猪舍设计:采用“三防”(防病、防臭、防污染)结构,配备恒温恒湿系统、独立通风系统。
粪污处理方案:设计厌氧发酵池、固液分离系统、有机肥生产线。

图1:技术原理示意图

图2:通过人工智能识别系统检测猪的健康状况
(三)主要技术
牧原集团集成智能环控、AI饲喂及大数据技术,构建生猪智能化养殖体系:通过温湿度自动调控、精准投喂系统实现料肉比优化15%,无接触养殖降低疫病风险30%。创新种养循环模式,利用自动清粪机器人+厌氧发酵技术将粪污100%转化为有机肥,配套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升化肥替代率50%,形成“养殖—粪肥—种植”闭环。标准化栏舍采用环保建材,同步部署氨气监测与空气净化系统,实现养殖全程数字化管理,降低人工成本40%,为畜牧业绿色转型提供可复制解决方案。
(四)运营模式
1.商业模型
自繁自养+智能化降本:降低仔猪外购成本。
有机肥增值服务:免费提供农户使用,提升品牌价值。
2.管理模式
数字化管理:云计算平台统一监控生产、环保、销售数据。
3.合作与伙伴关系
政府支持:获得政策扶持,如土地审批、环保认证等。农户共赢:通过有机肥还田协议,建立稳定合作关系。
三、经验与效果
(一)经济效益
智能饲喂和环控技术提升饲料转化率5%,每头猪成本降低80元,有机肥替代化肥节省农户每亩150元。2023年数据显示,项目带动农户亩均增收750元,农业总产值增加约450万元。

图3:智慧养猪管理平台截图
(二)社会效益
有机肥还田协议稳定农户肥源。项目直接创造就业岗位120个,间接带动配套产业就业300余人。柳城县生猪规模化养殖率提升至52%,推动“养殖+种植”循环农业,促进乡村振兴。
(三)生态效益
粪污利用率达100%,减少氨氮排放65吨。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8%,重金属含量下降12%。智能猪舍降低臭气浓度70%,废水COD排放量减少90%。每年减少碳排放约1.2万吨。
(四)可推广性分析
智慧畜牧技术具通用性,适配多种畜禽养殖。通过调整算法和传感器,系统可跨物种应用。已在柳州、来宾等地10个养殖场成功复制,技术适配性强。广西其他地市及相似气候地区可通过本地化改造推广应用。政企合作模式助力农业数字化转型。
智慧农业样板:①生产端物联网设备(环境传感器覆盖率100%)、②管理端养殖大数据平台(日均处理数据20万条)、③服务端手机APP(农户在线申请肥量配送)。
四、总结与展望
牧原生猪智慧养殖项目集成智能环控、AI饲喂与粪污资源化技术,实现料肉比优化15%、疫病风险降低30%,粪污100%转化为有机肥,带动农户亩均增收750元。项目推动柳城县生猪规模化养殖率达52%,年减排1.2万吨,土壤有机质提升0.8%,形成“种养循环”绿色范式。未来将深化物联网与大数据应用,拓展技术至牛羊等畜禽领域,强化政企协作,助力广西乃至全国畜牧业数字化、生态化转型,打造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智慧样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