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慧云耘眼AI农技服务平台
一、场景概述
广西慧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耘眼AI农技服务平台,于2019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智慧服务,重点覆盖广西武鸣沃柑基地等经济作物集中种植区。该平台集成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为农户提供包括“病虫害识别,物候期判断,植保方案推荐,农药复配检测”在内的全面AI服务。平台组建专业研发团队,建立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形成“智能诊断+生产指导+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数字化服务体系,破解农技服务供需失衡难题,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与降本增效。
二、场景背景与应用
(一)场景背景
我国农业生产面临农技服务供需失衡、用药不规范、偏远地区防治滞后等挑战。传统服务模式效率低,难以支撑大规模种植需求。耘眼平台通过AI技术实现农技服务数字化升级,构建全天候在线服务体系,助力解决病虫害防治时效性差、用药成本高、标准化不足等核心问题。

图1:平台功能架构图

图2:病虫害识别一站式服务界面
(二)场景应用
平台构建“数据基础层—智能引擎层—应用服务层”三层架构:数据基础层搭建四大核心数据库,包括百万级病虫害图像库(覆盖柑橘、葡萄等作物)、物候特征库、农药库及专家决策库,提供多维数据支撑。智能引擎层研发多模态融合系统,通过视觉识别模型实现病虫害诊断、物候期判断及生理状态评估;动态决策模型结合地理、气候等参数匹配防治方案;自主学习系统建立农药复配风险预警机制。应用服务层打造“智能诊断、精准推荐、风险防控、知识赋能、社会化服务、示范推广”六位一体服务矩阵,涵盖拍照诊断、方案生成、药害预警、技术培训、农资商城等功能。
(三)主要技术
多模态融合分析技术:整合图像、环境等多源数据提升诊断准确率;轻量化模型部署:适配主流手机实现田间即时诊断;动态知识库构建:持续更新病虫害特征与防治方案;隐私计算应用:保障农户数据安全前提下实现模型优化。
(四)运营模式
采用“基础服务公益化+增值服务市场化”模式,免费开放病虫害诊断、农事指导等核心功能;延伸服务生态,搭建农资电商、专家问诊、农事劳务调度等增值服务模块;政企协同推广,承担政府农技数字化推广项目,建立示范基地;通过数据赋能科研与产业链,实现数据价值应用。
三、经验与效果
(一)经验做法
平台依托AI与物联网技术,构建“数据采集—智能分析—精准服务”闭环,解决农技服务碎片化问题。联合广西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共建数据库,政企协同推进示范基地建设,通过示范基地验证技术方案。通过多模态视觉识别模型实现“拍照即诊断”,动态决策模型覆盖作物全生命周期,结合环境参数智能配药,隐私计算保障数据安全。基础服务免费吸引用户,增值服务拓展盈利空间,构建“AI+社会化服务”生态整合农资、飞防等资源,形成可复制的标准化模板。

图3:黄龙病防控专区界面
(二)实施成效
经济效益:平台用户超65万人,服务总面积超500万亩,累计处理实际问题超800万次,每天平均处理问题超12000个,处理效率提升近100倍。以柑橘—沃柑种植为例,发现病虫害到确定用药到实施从24—28小时缩短至24小时以内,柑橘溃疡病感染率从50%降至20%,用药成本从2000元/亩降至1500元/亩。以葡萄—阳光玫瑰种植为例,优等果率从25%提升至45%。
社会效益:获《人民日报》头版报道,入选“2019人工智能农业服务商排行榜”,名列全国第三。同年凭借强大而实用的功能,以及广大农民的口碑体验,荣获“2019柑橘产业突出贡献产品”奖项。
生态效益:以葡萄—阳光玫瑰种植为例,单位面积化肥用量从75kg/亩降至50kg/亩,施药次数从10—12次/季减至7—9次/季。
四、总结与展望
耘眼平台通过AI技术创新与公益化服务模式,显著提升农技服务效率与标准化水平。本模式适用于农技服务力量薄弱、经济作物集中种植区域,特别在网络基础设施完善的市县具有显著适用性。目前已在国内主要柑橘、葡萄产区成功推广,形成可复制的数字化农技服务示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