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山猪荣登全国榜单 南丹多维施策夯实特色农业根基
今年9月,南丹梅花山猪入选2025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梅花山猪因额中旋毛呈白色梅花状而得名,是珍稀地方猪种。
近年来,南丹县以特色品种培育为核心,采取种质保护、标准化建设、品牌打造等举措,推动名特优新农产品从“单点突破”走向“集群发展”。目前,全县共有9种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种质攻坚:
守护特色基因,夯实产业根基
种质资源是特色农产品的根基。该县将品种保护作为培育名特优新农产品的首要任务。针对梅花山猪这一核心品种,自2024年起,南丹连续两年获批实施地方特色品种种质资源保护项目,每年获得40万元专项补助,重点用于种质资源保护及养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探索“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由企业统一供苗、统一养殖标准和回收产品,通过“共富猪栏”等联农带农模式降低养殖风险。今年上半年,梅花山猪存栏达4.2万头,出栏3.5万头,同比增长8.2%。
这一发展模式也应用于其他特色农业品种。对“广西三大黄牛”之一的南丹黄牛,该县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实施种牛评定、奖励养殖户、推动种群优化等工作。对于广西唯一的吐天然金黄色、细纤度、吐平板丝的蚕品种——南丹瑶蚕,该县通过建立种源保护区、推广无毒蚕种、建设展示基地、开展科技示范等方式,实现保护与开发并重,为产业品质升级打下坚实基础。
标准赋能:
全链规范管控,提升产品品质
该县实施标准化生产和销售模式,构建从养殖到流通的全链条质量体系。在养殖环节,推广绿色生态模式,其中,梅花山猪采用“白天采食山间野草野果、夜间补饲杂粮”的方式,依托当地丰富的禾本科、豆科植物资源和适宜的自然环境,孕育出独特的肉质山猪。南丹黄牛则通过完善选育技术规程、编订养殖技术手册,建立生产培训和品质监管体系,形成全产业链标准化制度。
在种植领域,南丹对标“湾区标准”建立健全生产、加工、流通全流程标准。其中,供粤港澳大湾区蔬菜基地实行统一技术指导和收购,3个供深供港基地总面积达1150亩,蔬菜经冷链物流8小时直达广州市场,部分产品还出口港澳。上半年,全县蔬菜产量达14.72万吨,增长3.8%。
品牌突围:
强化市场链接,放大产业价值
通过“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双轮驱动,南丹让名特优新农产品走出深山。在品牌塑造方面,推动特色产品抱团发展。其中,南丹黄牛创立“壹牛”品牌,并建设地理标志体验馆和科普中心,设计统一品牌标识与宣传口号;南丹巴平米整合“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等资质,成为大湾区市场的抢手货。
在市场开拓上,南丹搭建多元销售渠道。一方面,依托粤桂协作,推动农产品直供粤港澳大湾区;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广交会、农民丰收节等活动,大力推介特色农产品。今年6月,在深圳举办的农特产品产销对接活动中,5家深圳采购商与南丹特色农产品经营主体达成合作意向并现场签约,意向金额达3192万元;9月,在南宁举办的南丹瑶鸡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中,现场达成意向合作金额286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