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城借力粤桂协作写好“农文旅融合”大文章
10月10日,位于广东广州市荔湾区的1906科技园扬韬广场上香气四溢、人流如织,“土司贡礼 香飘湾区”——2025年粤桂消费帮扶忻城糯玉米节暨忻城土司特色农文旅推介活动吸引众多目光。粤桂两地领导、大湾区采购商、文旅企业代表及广大市民群众齐聚一堂,共同品味来自广西忻城的“土司贡礼”,这不仅是忻城特色农产品与土司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粤桂协作机制下农文旅深度融合、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小玉米”变“大产业”
糯玉米成乡村振兴“黄金粒”
忻城糯玉米素有“黄金粒”的美誉,拥有500余年的种植历史。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忻城糯玉米曾作为土司贡品进献朝廷,其软糯香甜、营养丰富的特质深受青睐。如今,这颗“黄金粒”以“土司贡礼”区域公用品牌的全新形象走出大山、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实现了从“土特产”到“精品礼”的华丽转身。
在推介会现场,糯玉米粥、玉米糕、玉米糁等产品琳琅满目,香气扑鼻。市民们排起长队,争相品尝这份来自壮乡的“满汉全席”。广西忻城林管家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林建宇激动地说:“我们把家乡吃玉米粥最平常的方式带到广州街头,看到这么多消费者喜欢、排队尝试,让我们对糯玉米走向大城市充满信心!”
这份信心的背后,是忻城县围绕糯玉米产业构建的“育种—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体系。目前,全县糯玉米种植面积达10.75万亩,带动8万多户农户参与其中,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动发展模式。通过标准化种植、精细化加工、品牌化营销的形式,忻城糯玉米实现了从“成吨卖”到“按盒卖”的转变,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更为重要的是,此次活动发布的“糯玉米糁团体标准”,填补了国内相关品类标准的空白,为产业规范化、品质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忻城县委副书记周茂根表示:“将‘糯玉米节’搬到广州举办,就是要让‘土司贡礼’真正香飘湾区,把忻城特色好物送到大湾区市民的餐桌,同时全方位展示忻城‘山美水美、土司韵浓’的独特魅力。”
一颗小小的糯玉米,已成为忻城乡村振兴的“黄金粒”,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更寄托着万千农户增收致富的希望。
多元特产齐发力
特色农业绘就增收新图景
忻城地处桂中丘陵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富硒,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特色农产品赋予了独特品质。除了糯玉米,还有桑蚕、金银花、古法红糖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共同构成了县域农业的“多彩拼图”。其中,桑蚕丝光泽柔亮、韧性十足,被誉为“南方软黄金”;金银花香气清雅、药效显著,是中药材市场的“常青树”;古法红糖则沿用传统工艺,保留了甘蔗的原始风味与营养成分,深受现代消费者青睐。
为推动特色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忻城县积极借助粤桂协作平台,推动“土司贡礼”品牌下的多品类产品同步进军大湾区。活动现场,多家企业与湾区采购商签订购销协议,订单金额再创新高。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对口支援合作二处处长姜轩表示,广东持续推动消费帮扶机制创新,年采购帮销广西等地农副产品超过450亿元,为像忻城这样的农业县提供了强大的市场支撑。
与此同时,忻城还注重挖掘农产品的文化内涵与品牌价值。遂意乡板桐村驻村第一书记马祖相在推介土蜂蜜时动情地说:“我们借助粤桂协作乡村振兴的平台,把乡村里的甜蜜事业分享给大湾区的民众,也让大家感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甜蜜成果。”这份“甜蜜”,不仅是蜂蜜的甘甜,更是农民增收、产业兴旺的“心里甜”。
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参与、媒体赋能”的模式,忻城特色农业正从“单打独斗”走向“组团出击”、从“原料输出”升级为“品牌输出”,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多元路径。
农文旅深度融合
“土司文化”赋能全域旅游
“山美水美、土司韵浓”,这是忻城最鲜明的文旅标签。在推介会上,忻城县文广旅局副局长罗献吉向大湾区游客发出诚挚邀请,并重点推介了多条精品旅游线路,涵盖“刘三姐与莫老爷”文化之旅、壮族文化体验、生态康养、红色传承及农业观光等内容。
忻城是壮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莫土司衙署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土司衙署之一,被誉为“壮乡故宫”。这里不仅是土司制度的实物见证,更是壮族建筑艺术与文化传承的瑰宝。忻城结合“刘三姐与莫老爷”的传说,打造了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壮族文化的魅力。
此外,乐滩湿地公园、薰衣草庄园、糯玉米种植基地等景点也成为农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游客可以在乐滩湿地泛舟观鸟、在薰衣草花海中拍照打卡、在玉米田间体验采摘乐趣,全方位感受忻城的生态之美与农耕之乐。
通过“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忻城逐步形成“农产品变旅游商品、农田变景区、农民变导游”的发展格局,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品牌价值,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续动力。
“土司贡礼 香飘湾区”,不仅是一次产品的推介、一次文化的展示,更是粤桂协作走深走实的生动写照。从糯玉米到土蜂蜜,从莫土司衙署到乐滩湿地,忻城以“农文旅融合”为笔、以“粤桂协作”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描绘出了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崭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