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粤桂协作赋能产业振兴 龙头企业带富增收之路
近年来,西林县借力粤桂东西部协作东风,以“助力产业振兴、带动农民增收”为核心,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成功引进正和牧业(广西)有限公司,创新“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村集体参与+农户受益”模式,在推动企业从单一养殖升级为“种、养、加、销”全产业链发展的同时,持续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成为粤桂协作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图为养殖基地
2021年,正和牧业(广西)有限公司通过粤桂协作平台落地西林县。公司以广东财政1000万元帮扶资金为支点,撬动社会资本6亿元,在西林县普合苗族乡者底村那良屯建设规模化生猪生态养殖项目,实现年存栏仔猪1.5万头的产能规模。该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不仅打造出生猪养殖领域的“五星级智能公寓”,更成为西林县50个村集体经济协同发展的“新引擎”,推动县域生猪养殖产业实现生态化、绿色化发展,有效助力了西林乡村振兴。
2023年,粤桂协作再添动能。正和牧业(广西)有限公司依托粤桂协作机制,再获广东财政2500万元帮扶资金,撬动2亿元总投资,建成年出栏16万头商品猪的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基地——那劳斗皇村育肥场。项目配备智能喂料、疫病监测等系统,还与广西大学共建产学研平台,获评“粤桂协作产业协作标杆项目”,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生态养殖新模式,每年为56个村集体分红125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00个,其中脱贫人口占比10%,进一步拓宽村民的增收渠道。
正和牧业(广西)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平银说:“截至目前,粤桂协作投入资金与西林县政府投入资金合计5395万元,已累计为95个村分红743.2万元。现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在西林已正常运行,公司负责提供猪苗、饲料、技术服务和回收成品猪,农户养殖一头猪的利润大概在200到250元之间,能实实在在帮农户增加收入。”
在带动增收的同时,正和牧业(广西)有限公司始终坚持科技驱动与生态优先并重。在普合苗族乡现代农业产业园,公司还投资建设2万立方米全封闭厌氧塘、有机肥加工车间等设施,每年可处理养殖尾水2.3万吨,生产有机颗粒肥原料1.5万吨,还通过6000米水肥一体化管道,将液态有机肥输送至周边1200亩果园,形成“猪—沼—果”循环农业模式。该技术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认证,不仅降低养殖污染,还使周边水果种植成本下降20%,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在提及养殖场的管理时,正和牧业(广西)有限公司生物安全主管郭康乐说道:“为了保障养殖场安全和村民就业稳定,我们对返场员工有严格的两道消毒流程。员工外出回来后,首先到外围采样点采样,头发、脸部、衣服、手部等进行全方位取样送检;员工需在采样点灯带检验结果,合格了才能进下一个消毒点。随身携带的电子产品要先消毒,员工还要洗澡、换工作服和隔离服,之后再洗澡进入隔离房,隔离两晚后再次采样,结果是阴性才能进入养殖场内部。”
为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养殖场功能,2024年,正和牧业(广西)有限公司粤桂协作现代农业产业园又获广东财政950万元支持,在普合苗族乡者底村那良养殖基地扩建保育与配怀舍,助力45个村集体年增收47.5万元。此外,公司每年还在基地举办多期养殖技能培训班,满足有意向养殖生猪的群众对技能培训的需求,让村民直接享受到发展红利。
高平银表示:“在西林县委、县政府各部门的支持下,正和牧业下一步计划,一方面要加快饲料厂建设,另一方面会进一步深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在现有基础上扩大养殖产量。目前我们的仔猪销往全国,肉猪主要供应西林本地及百色周边,接下来也计划把肉猪销往广东。拓宽销路后,企业能带动更多村民就业,让大家的腰包越来越鼓。”
正和牧业(广西)有限公司先后被列为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农业农村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自治区畜禽现代生态场、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四星级示范区、百色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科研方面还获得8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目前,公司产业园规划总面积达6937亩,涵盖生态养殖区、种养结合区和管理服务区三大功能板块。如今,公司项目已辐射带动周边4个乡(镇)发展柑橘、西贡蕉等特色种植,形成“养殖—种植—加工”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2024年园区总产值突破5亿元,间接带动超1000户农户增收。正和牧业的显著成效,打造了粤桂协作标杆,不仅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富民新路径,也为西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