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治理绘就和美乡村新图景——大新县以党建引领破解农村治污难题
近日,记者在大新县昌明乡良党村岜亮屯看到,村道干净整洁、微菜园里蔬菜长势茂盛,休闲广场上村民谈笑风生。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污水横流、杂物乱堆的村庄。“以前房前屋后的水沟又脏又臭,夏天都不敢开窗,现在污水有了去处,环境越来越好了。”良党村岜亮屯村民黄冠洪指着村边的口袋公园,向记者讲述着污水治理带来的变化。作为大新县农村污水治理的缩影,良党村的蝶变正是全县以“党建引领、技术适配、共建共享”破解治污难题的生动实践。
党建引领聚合力
破解治污“动员难”

昌明乡良党村旧貌换新颜
农村污水治理,群众参与是关键。良党村以党建为抓手,创新“党员+网格员”责任区制度,将排污治理等民生项目纳入“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主人翁”。“刚开始村民不理解,我们党员就带头拆危清乱、投工投劳,用实际行动打动大家。”岜亮屯党支部书记覃忠清介绍,在党员示范带动下,村民主动让出菜地、宅基地支持管网铺设,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全屯道路硬化、亮化,实现岜亮屯人居环境大变化。
这场“要我治”到“我要治”的转变,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和精打细算的治理。良党村整合公益林资金、社会捐赠和政府扶持共56.5万元,通过“自主设计+投工投劳”模式,完成排污管网改造1800米,拆除危旧房47间,微菜园微果园800米,护栏720米,挡土墙113.6立方米,同步建成户“小三格”、村“大三格”污水处理系统,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如今,全县14个乡镇147个行政村(社区)全覆盖推行积分制治理,累计2.19万余人次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积分兑换,形成“支部领着干、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良好格局。
技术适配显实效
破解治污“落地难”

昌明乡良党村旧貌换新颜
大新县地貌多样,既有山区村屯也有旅游集镇,污水治理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良党村岜亮屯,巧借自然落差优势打造“污水治理+休闲公园”模式,地埋式处理池上方建成口袋公园,处理后的尾水可直接用于灌溉800米微菜园,实现“变废为宝”;在明仕旅游度假区,针对民宿排污难题,采用“化粪池预处理+统一管网收集”模式,累计新建改造21座化粪池,从源头杜绝污水入河。
为破解农村污水处理设施“重建轻管”难题,大新县引入低成本动态管控系统,通过水质分析、视频监控、数据传输等单元实现实时监管,相比传统监控系统,建设和运行成本大幅降低。目前,全县已建成大新县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1.5万吨/日),并启动堪圩乡弄朋、弄斗等四个屯污水处理设施扩容工程,项目完成后,日处理能力将提升3—4倍,可满足未来5年度假区发展需求。
大新县以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村容村貌塑造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三清三拆”,因地制宜建设“四小园”,全县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8%,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率100%,有95.2%的行政村获评市级以上生态村。
共建共享促长效
破解治污“巩固难”

明仕田园景区风光
“自从完成污水改造,民宿入住率超九成,游客好评率大幅上升。”明仕河旁“孔山小筑”店长黄海武的心声,道出了污水治理的经济效益。大新县将污水治理与乡村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依托德天跨国瀑布、明仕度假区、峒那屿湾等资源,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村民通过经营民宿、农家乐、竹排观光等实现增收。前三季度全县累计接待游客851.5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3.8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48%、19.77%,带动了相关产业繁荣。
长效治理离不开制度保障。堪圩乡建立环保设施运行“年审制”,将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纳入民宿证照年审核心指标;全县修订完善147个村(社区)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将污水治理纳入“积分制+爱心超市”管理,通过“爱乡下”微信小程序实现积分线上兑换。近年来,大新县在污水设施扩容方面采取“建设—运行—监管—受益”的良性循环,让清水长流、美景常驻。
从良党村的“小试点”到全县的“大治理”,大新县以党建为魂、技术为基、民生为本,走出了一条具有边疆民族地区特色的农村污水治理之路。如今的大新,乡村污水有了“归宿”,村庄焕发“颜值”,群众收获“幸福”,一幅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