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墙聚心树新风 覃塘区乡村治理模式在广西全面推广
初冬时节,走进贵港市覃塘区覃塘街道姚山村林村屯,一栋栋美丽的楼房错落有致,宽敞的沥青道路干净平整,小菜园与小花园随处可见,一幅新时代美丽乡村画卷映入眼帘。而以前的林村屯,则是另一番“脏乱差”的模样:房屋围墙挤挤挨挨,散养的家禽四处游走,禽畜粪便随处可见,老旧的泥房、破败的瓦房杂乱排布……
贵港市覃塘街道姚山村林村屯俯瞰图。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邱石佑 通讯员 张海群 摄
林村屯今昔对比,何以有如此巨大反差?这源于覃塘区一场移风易俗变革。
近年来,覃塘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把“拆风水墙移旧俗、美化环境树新风”作为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出台政策措施,带领群众解放思想移风易俗,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村民的凝聚力,形成文明乡风的浓厚氛围。
拆实墙破心墙
覃塘区总人口约61万,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60%以上,多民族互嵌融居。长期以来,在不少农村地区,“风水墙”、照壁曾被村民视为“挡煞纳吉”的精神寄托,部分人家还设置“八卦镜”等风水物件。这种对风水的盲目信奉,不仅挤占公共空间,浪费了有限的土地资源,更衍生出攀比心理与排外情绪,成为阻碍邻里和谐的心理屏障。
覃塘区自2010年探索推行屯级“一组两会”村民自治模式,这一创新之举随后在广西全面推广。近年来,覃塘区在此基础上深化拓展,形成了“党小组提议+户主会协商+理事会执行+监事会监督”的“一组三会”协商自治制度,极大激活村民自治活力,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2021年3月,覃塘区覃塘街道林村屯在村两委引领下,通过“一组三会”协商,一致通过了“统一‘三清三拆’、拆除风水墙大兴风貌改造”的决议,一场“拆墙透心”的治理硬仗就此打响。

拆除“风水墙”前原貌图。覃塘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林村屯的46处风水墙(照壁)如同46道“心理防线”,拆墙难,难在打通村民的心墙。

昔日“风水墙”变成“风景墙”。覃塘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当时,全屯23名党员、理事会成员率先带头拆除了自家的风水墙(照壁)。”林村屯村民理事会副理事长黄振清回忆,在他们的示范引领和积极劝导下,群众很快转变思想,“5天内完成拆除全部46户风水墙(照壁)”。
拆风水墙过程中,有一户女主人怀有身孕,按当地习俗,她家是不能大动土木的,否则便有流产的风险。见到党员带头,乡亲们都把风水墙拆了,她也没有了思想顾虑,便叫来挖掘机,把风水墙和老危房给拆了。
全屯拆除风水墙后,家家户户都平平安安,没有意外事件发生。风水墙拆除了,村民们亲身感到党组织是真心诚意为民办实事谋利益的。
美家园留乡愁
拆墙是村屯风貌改造的第一步,如何扮靓家园、留住乡愁?

姚山村林村屯打造的“四微园”。覃塘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规划先行,在充分征求农户意见的基础上,村里因地制宜制定‘一户一策’庭院建设方案。”姚山村村委会副主任姚正基介绍,方案落地后,村民十分赞同,积极投工投劳参加风貌改造。
林村屯利用闲置的旧屋、庭院、空地等因地制宜打造“四微园”(微菜园、微花园、微果园、微公园)。这不仅可增加群众收入,还形成独具特色的庭院风景,党员带领群众自主认领管理“四微园”和公共区域,保证庭院经济顺利可持续发展,让乡村“颜”“值”双在线。
针对村中家禽家畜粪便四溢等问题,实行人畜分离。在村屯外围划定养殖区域,建设养殖设施,实行养殖统一管理,彻底解决“人畜共处”问题。
风貌改造提升后的林村屯,青砖灰瓦与绿植相映,昔日“风水墙”变成风景墙;村道拓宽后,村屯成了“公园”。空间敞亮带来的直观改变,让村民意识到:“风水不在墙上,而在人心与环境。”
“墙拆了,大家都让出地来拓宽道路,开车更安全,掉头也方便了。”村民黄伟明拆除风水墙后,在原来的位置种上了花草、翠竹,生活环境更加优美。
没有风水墙阻隔,村民走动更频繁了,交流更多了,亲情更浓了。村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为人居环境提升工程筹捐资金,并自发轮流管护公共绿地,家家户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明确环境卫生、绿化维护、秩序管理等责任,彻底改变了房前屋后以往脏乱差的局面。
接着,村民又将村中一闲置老宅改造成村史馆,并自愿将自家的老物件捐献到村史馆。村民在此举办稻作技艺展、书画展等,讲村史、评家风。因林村屯处在国家4A级旅游景区“荷美覃塘”周边,游客进屯打卡拍照时,村民向游客自豪地讲解“拆墙故事”,完成了从守旧者到宣讲者的转变。
弃旧俗树新风
“林村屯乡村风貌改造提升成功后,很快推广到全村11个自然屯,周边甚至外地很多地方派人来取经。”姚正基自豪地说。

贵港市覃塘街道姚山村林村屯全景图。覃塘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近年来,姚山村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甘蔗、香蕉、莲藕等特色种植,加快推进产业兴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同时,整合多方力量,在各屯均建起戏台、文化室、图书室等文体设施;重点打造林村屯村史馆、活动中心和乡风文明文化长廊;高标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村屯文明实践积分超市,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姚山村先后荣获自治区乡村振兴改革集成优秀试点村(社区)、第二批自治区乡风文明建设示范村、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林村屯的《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案例入选广西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建设典型案例。
在推进移风易俗改革中,覃塘区做实“五个统一”工作法(统一操办规模、统一宴席标准、统一服务队伍、统一礼金上限、统一监督管理),坚持除陋习与树新风并举,尊重不同民族习俗,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庆宴不办。以姚山村为例,操办规模有倡导,单方不超过15桌,双方不超过30桌;宴席标准有参照,统一参照菜谱,每桌标准不超500元,接亲车辆不超6辆;礼金上限有规约,彩礼不超8万元,随礼不超200元。
近年来,覃塘区创新推行“党建+网格化+数字化”乡村治理模式,经验做法入选2023年国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典型案例和第五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今年,覃塘区覃塘街道龙凤村、覃塘区人民法院、覃塘区第三初级中学分别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