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提质 集体增收 乡村焕新——忻城县以“三大抓手”勾勒乡村振兴示范路径
“以前糯玉米靠卖原粮,价钱低;现在我们企业搞加工、创品牌,扩展到玉米罐头、玉米糁等多元产品,实现从‘成吨卖’到‘按个卖’的价值跃升。”忻城县林管家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林建宇指着货架上各类农产品介绍说,这些“土特产”正以“土司贡礼”区域公用品牌的全新形象,叩开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的大门,为县域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近年来,忻城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依托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衔接补助资金以及粤桂协作、中央定点帮扶资金的支持,以工业化理念强产业、以“公司强村”兴集体、以示范创建美乡村,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工业理念赋能——
提升特色农业“新价值”
“千万工程”的核心要义在于系统思维,忻城县将工业化理念融入农业发展,锚定当地蚕桑、糯玉米等优势产业,推动传统种养向“育种—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转型。
在忻城茧丝绸产业园,总投资11.47亿元的重大项目正全力运转。据该产业园运营方广西同益国丝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韦懿宸介绍,目前一期建成18个标准厂房,绸厂已开机试产,累计生产真丝绸约400万米,产值超2亿元,将通过“企业+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当地2万余户养蚕户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
糯玉米产业的转型同样亮眼。忻城县以国内首个“糯玉米糁团体标准”为支撑,孵化“土司贡礼”区域公用品牌,研发开罐即食糯玉米粥、熟制糯玉米棒等十余种深加工产品,利用电商平台实现全国热销。今年1—9月,全县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1.95亿元。
全产业链布局让农户深度受益。目前,全县桑园面积26万亩,年鲜茧产量4.59万吨,实现产值28.35亿元,惠及蚕农7万余户;糯玉米种植面积10.75万亩,带动8万多户农户参与,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动发展模式。
公司强村联动——
激活集体经济“新活力”
借鉴“千万工程”中“抱团发展”的经验,忻城县结合浙江“公司强村”经验,探索实施“联营村企”发展模式,构建“村集体经济+公司+示范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企业盈利、集体增收、村民致富”三方共赢。今年前三季度,全县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超1838万元。
尤其是红渡镇600亩现代化桑园示范基地展现了“公司强村”的生动实践。2023年6月,红渡镇12个村(社区)共同出资76万元,联合成立忻城县红渡红创兴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为该县“联营村企”模式的首个试点。
“我们主要负责管理现代化桑园、推广科学种养技术、推销农药化肥和土特产,还承接一些惠民工程。”红创兴公司总经理韦建学介绍说,目前公司实现营业额300多万元,纯利润100多万元,并向村集体分红50万元。
红渡镇六蝶村党总支部书记李宝珍表示:“村里用5万元集体资金入股红创兴公司,目前已获得分红款3.29万元,加上年底还有一次分红,今年村集体经济有望突破30万元。”
示范创建引领——
铺展乡村颜值“新画卷”
秉持“千万工程”的“由点及面、梯次推进”建设思路,忻城县以示范创建为抓手,统筹抓好乡村建设、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打造了一批有特色、有内涵的美丽乡村。
走进思练镇石龙村蓝家屯,这个粤桂协作乡村振兴示范村已实现“道路通各户、路灯亮归路、污水有处理,场馆藏底蕴,麦浪映田园”的华丽转身,彻底改变过去“脏乱差”的困境。“以前村里又脏又乱,现在不仅建了篮球场、文化广场,还配套有游客服务中心和观景台,环境整洁又热闹,日子越过越有滋味!”村民蓝英华细数变化,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今年以来,忻城县完成农村危房改造91户、示范项目点180户,红渡镇六纳村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2024年,马泗乡马泗村被列为“全区移风易俗文明实践点”,并与安东乡安东村、红渡镇六纳村共同入选“自治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名单,示范效应正逐步扩散。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美环境”。忻城县将持续深化产业、集体、乡村三大建设,让“千万工程”经验在当地结出更丰硕的民生果实,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可持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