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林:学用“千万工程”经验 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八渡瑶族乡六章村平翁屯实现路网全覆盖。蒙金山 摄

定安镇央荣村八贯屯从过去的“脏乱差”蜕变为如今的干净整洁。蒙金山 摄

利周瑶族乡福祥村静谧的农家小院。兰丽色 摄

游客携儿带女到平塘乡平塘村高坡屯打卡“夜光墙画”。谢金桃 摄

旧州镇旧州村将曾经的荒滩废地改造为错落有致的微菜园。罗成 摄

利周瑶族乡爱善村大力建设生态宜居和美乡村。兰丽色 摄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田林县平塘村高坡屯,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画卷徐徐展开。新硬化的村道蜿蜒如带,连接起户户人家;孩子们的嬉笑声在干净平坦的水泥路上回荡;老人们悠闲地在大榕树下唠着家常;地下管网让污水有了归宿,墙绘上的夜光颜料在暮色中泛起微光……这幅动人的图景,是田林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田林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一村一特色”的差异化发展格局。
共建共享,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该县始终突出农民主体地位,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主力军”。在八渡瑶族乡六章村平翁屯曾面临道路坑洼、污水横流、旧房阻路等难题时,村“两委”与驻村工作队深入勘察,将“道路硬化、污水治理、环境整治”作为核心目标,规划硬化主干道1000米、支道500米,铺设污水管网1000米。规划过程充分尊重民意,通过群众大会、入户走访等形式,确保项目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
建设期间,平翁屯群众主动让出宅基地边角累计达1666平方米,为道路拓宽创造条件,让小车可直达家家户户门口。在污水管网建设中,15名有经验的村民主动参与放线、埋管等辅助工作,加快了进度,降低了成本。据统计,平翁屯群众累计投工投劳1320余人次;自行出资硬化门口路面1.2万元,主动清理自家房前屋后堆积物30余处,拆除猪圈10个、厕所2间、厨房2间等折资10万元,后续自主重建投入40万余元,累计贡献超50万元。
旧州镇旧州村通过系统推进综合整治、生态治理与基础设施升级三大任务,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在广东街综合整治现场,施工队同步推进污水治理、杂草清理、残垣拆除,昔日杂乱的危旧圈舍变身公共空间,违规广告牌被统一规范,过度硬化的地面重新覆土植绿。如今街道两侧墙面绘有展现乡风文明的文化彩绘,河沟清淤后水流清澈,整体环境实现“洗脸换肤”。
生态治理方面,旧州村创新利用荷花池两侧空地打造微菜园,既美化环境又丰富村民“菜篮子”。同时,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重点整治畜禽粪便与农药面源污染,推动生态循环系统建设。针对夜间出行难题,旧州村统筹安装160盏太阳能路灯,实现主干道与公共区域照明全覆盖。
善用旧物,老物新景点亮乡愁
在平塘乡兴六村兴六屯,木犁、石磨、风谷车等老物件被搬上墙面,化作记录农耕文明的立体画卷。依托本土文化资源,该村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深度融合,由群众牵头恢复“做豆腐、酿米酒、杀年猪”等传统民俗,并将其与环境整治相结合。这种“民俗活动+环境整治”的创新模式,让村民在参与中重温乡愁,累计带动130名党员群众共建篱笆墙、红砖瓦罐墙。平塘村高坡屯能人联合党员与手艺人,用钢筋为架、竹筒为饰,打造出“仁义礼孝信”主题景观,配套建设的文化驿站兼具村民议事和孩童研学功能,让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传承。
平塘乡创新“群众为主、政府引导”的共建模式,通过物料众筹激发村民参与热情,累计接收村民捐赠杂木、旧木料4吨,陶罐85个,红砖2000余块,石料3车。村民们主动参与排水沟清理、场地平整等工作,累计投工600余人次,节省人工费用9万余元,累计节约建设成本超23万元。
高坡屯跳出传统“刷墙铺砖”模式,创新采用“灯带+夜光墙画”组合打造特色夜景,防水灯带沿建筑轮廓和树木枝干有序铺设,既保障照明又凸显自然之美;夜光墙画以农耕文化、民俗故事为主题,形成“日间有景、夜间有灯”的立体景观,这种低成本改造让乡村夜晚焕发新生机。
就地取材,变废为宝换新颜
清晨的阳光洒在定安镇央荣村八贯屯的石头墙上,退休教师梁荣祥正小心翼翼地在瓦片上题写村规民约。“以前这些瓦片堆在角落长满青苔,现在成了我们村的‘活历史’。”一年前,央荣村八贯屯还存在杂物乱堆、空地杂草丛生,旧石磨、破瓦片随处丢弃的问题,如今通过村民巧手的改造,这些“废物”全都变成了宝贝。大家从河边捡来石头,砌成围墙、台阶、地板,还打造出石桌、石舞台等景观,既节约了成本,又形成了独特的乡村风貌。
“在石头上刻字,是要让美德像石头一样牢固。”定安镇央荣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农海峰介绍,村里在石头上刻下“孝”“善”“和”等字样,打造特色的石头文化景观。目前全村已利用石头约2150立方米,节约材料费21.5万元。昔日的“脏乱差”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石头铺就的整洁巷道、瓦片装点的文化墙、绿树掩映的休闲广场。
成效显著,乡村振兴稳步前行
该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工作成效显著。项目建设上,持续推进重点村屯微改造、补短板;基础设施方面,2024年以来累计投入衔接资金4321.64万元用于103个村屯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上,持续开展清洁行动,形成社会参与、全民共建氛围,垃圾清运、污水处理、公共照明和道路硬化等项目有序推进,村容村貌全面提升。
该县将继续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创新举措,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步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田林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