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治理守护蓝天碧水净土——海城区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工作


赤西村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
漫步在北海市海城区,空气清新沁人心脾,万顷碧波波光粼粼,海岸边滩净水清,乡村街巷干净整洁……一幅“天朗、海碧、城美”的生态画卷,正在海城区徐徐展开。
这幅动人画卷的背后,是海城区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成果。近年来,海城区通过“机制强化、源头管控、动态整治”的组合拳,积极探索构建陆海统筹、城乡协同的立体化生态治理体系,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系统治理,打好三大保卫战
“现在晚上散步,几乎闻不到油烟味,呼吸都顺畅多了。”家住北星路附近的居民对整治效果感受深切,得益于海城区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聚焦“蓝天常在”,推进净土保卫战。海城区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整治餐饮油烟与露天烧烤,加强道路扬尘污染治理,推动空气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截至今年10月,出动洒水车作业7094车次,处理道路污染问题1331起,有效降低道路扬尘污染。截至今年10月,海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4.3%。
聚焦“碧水长清”,推进碧水保卫战。海城区健全区级、街道、村三级河长巡河护河的治理体系,强化对辖区江河湖库的管理监管,推进河湖“清四乱”整治,持续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改善辖区水环境。今年上半年,河湖“清四乱”整治垃圾3.2吨,入海排污口整治实现零反弹。辖区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达到97.28%。
聚焦“净土长净”,推进净土保卫战,确保土壤环境安全稳定。海城区建立优先监管地块巡查机制,有序推进中石化旧厂址等修复工程。同时,强化32家涉危废企业转移处置监管,对泰新电镀厂等关闭地块实施生态修复,确保土壤环境安全。2023年以来,累计指导32家企业规范处置危险废物,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向好。
陆海统筹,守护海洋生态美
“以前地角的沙滩经常堆积海面漂过来的垃圾,现在每天有环卫工人的清理,还有志愿者参与整治,沙滩干净了很多。”家住地角街道上寮社区的居民许爱本笑着说,“多亏政府的重视,才有现在美丽的海滩。”
这份改变,源于海城区“监管+修复”双轮驱动的海洋生态保护模式。该区推进海洋生态保护,加强岸线监管。2023年以来,累计巡查超2000公里,下发整改文书12份,有效遏制了违法占海行为。同时,渔港清洁实现常态化,通过专人、专船每日清理垃圾,确保海洋环境整洁有序。今年上半年,该区出动684人次开展渔港清理,打捞漂浮物142吨。
“我们坚持治理与修复并重,在保护中谋发展。”海城区海洋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通过增殖放流涵养渔业资源,累计投放长毛对虾、黑鲷等海洋物种超7400万尾,为养殖产业提供稳定生态基础,实现“产业增效、生态保值”。
海城区还聚焦“非法捕捞+非法采砂+违规养殖”,加强海洋执法,严厉清理非法养殖设施,规范渔业生产和用海秩序,确保养殖规模控制在海域生态承载力范围。2023年以来累计出动执法力量3500余人次、执法艇723艘次,查扣非法捕捞“三无”船舶68艘,没收违规渔具9200余米,拆除廉州湾非法渔箔360所、清理蚝桩6635亩。
科技赋能,构建长效监管链
“你们回收站有没有营业执照?回收的金属废品是怎么存放的?”高德街道开江村网格长蔡忠在排查涉重金属风险点位时,逐项核实细节,以“地毯式”排查确保风险隐患无遗漏。这一幕是海城区推进生态治理工作长效化的一个缩影。
精准施策是长效监管的关键抓手。“我们坚持一线工作法,通过现场督查精准施策,推动问题立行立改。”海城生态环境局局长林忠强介绍,该区推行“一领域一方案”模式,组织工作人员深入秸秆禁烧、餐饮油烟治理、海水养殖清理现场,以“一线调度+精准施策”确保生态环保措施落地见效。目前,海城区涉重金属环境风险隐患排查累计出动人员7736人次,排查点位1892个,完成22个问题整改工作,整改完成率达100%。
海城区将无人机航拍巡查与实地核查结合,通过“天上拍、地上查”的方式,完成1892个点位风险评估,依据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管控,以技术赋能进一步延伸了监管触角。“以前有些隐蔽点位难排查,现在无人机一飞,问题全清楚,整改效率提高不少。”海城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说。
此外,海城区针对中央和自治区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制定《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任务清单》,全力推动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到位。截至目前,第二轮中央督察涉及的72件群众信访举报已办结71件,办结率98.6%;自治区督察涉及的42件全部办结,群众诉求得到及时回应。
城乡协同,激活乡村生态美
走进高德街道赤西村,只见道路干净整洁,房前屋后绿植环绕,污水处理设施有序运转。“以前村里污水乱流,现在有了污水处理设施,房前屋后干干净净,住着舒心。”村民赖会初感慨。
海城区聚焦农村人居环境短板,通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铺设管网接入城镇处理厂、加强污水管控等方式,改善乡村水环境质量。该区累计完成14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污水治理率从2022年的26.3%跃升至73.6%,惠及数万村民。
“我们不仅要治污水,还要让乡村整体变美。”海城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工作人员陈宽海说。2022年以来,海城累计投入资金7837万元,推进村容村貌提升。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整治乱搭乱建,实现对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率100%。
如今,赤西村、流下村等村容村貌显著提升,成为游客打卡地,生态效益正转化为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