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山镇谷塘村:从攀比成风到共治共享,绘就“记得住乡愁”的文明画卷
“以前办场婚宴,光酒席就得花上好几万,彩礼更是‘水涨船高’,谁家办得差了,背后都有人议论。”站在谷塘村“福塘之家”合约食堂里,村党支部书记覃永祥望着墙上张贴的《红白事操办公约》,想起几年前村里的风气,连连摇头。而如今,食堂里刚结束一场道德评议会,村民代表们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下个月村道绿化的细节,脸上满是为村里出力的热情——这前后的巨大反差,正是谷塘村以群众为核心,推动移风易俗、实现乡村共治的生动缩影。
破“攀比陋习”:能人带头立公约,合约食堂减负担
时间倒回几年前,谷塘村的红白事大操大办之风曾让村民苦不堪言。“结婚彩礼要‘万紫千红一片绿’,酒宴桌数最少也要摆30桌,每桌菜金加上烟酒,动辄超过1000元。”覃永祥回忆,有些村民为了撑场面,甚至借钱办酒席,办完后全家要省吃俭用好几年才能还清债务。除了红白事,村里还存在“随礼跟风”“人情债重”等问题,不少村民坦言“办不起、也躲不起”。
要改变这一现状,不能只靠村干部“说教”。村“两委”班子意识到,必须让村民成为移风易俗的“主角”。他们首先梳理村中威望高、有号召力的老党员、退休教师、致富能手,牵头成立了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和移风易俗劝导队三支自治队伍。在第一次村屯道德评议会上,大家打开天窗说亮话,“攀比风害苦人”“要把钱花在正经事上”的声音成了共识。
谷塘村委福塘村群众在集体食堂召开道德评议会
经过多轮讨论,红白理事会提出了一个关键建议:建一个全村共用的“合约食堂”,既能规范操办标准,又能为村民节省开支。这一提议得到了村民大会全票通过,大家自愿集资,很快凑齐了桌椅、厨具等物资,“福塘之家”合约食堂应运而生。同时,理事会还制定了“硬规矩”:红事酒宴桌数不超过30桌,随礼金额不超过200元,菜品优先选用本地食材,每桌成本控制在400-500元。
谷塘村委福塘村食堂公约
“现在办喜事,在合约食堂里摆上20桌,加上本土的鸡鸭、蔬菜,总成本比以前少了一半还多。”村民黄大姐去年为儿子办婚宴,算了一笔账:按以前的标准,30桌酒席至少要3万元,如今25桌只花了1.2万元,“没有了攀比压力,大家吃得开心,我们也轻松。”如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已成为谷塘村的“新风尚”,曾经的“人情负担”变成了“邻里温情”。
治“脏乱顽疾”:积分激励聚合力,旧村变身美家园
解决了“人情债”,谷塘村又把目光投向了村容村貌的“老大难”问题。“以前村头的集体林地是‘放牛场’,路边菜地堆着粪肥,一到下雨天,污水顺着路流,垃圾也随处可见。”村民黄云指着如今整洁的村道,记忆里的“脏乱差”仍清晰可见,“那时候别说散步,就连出门都得绕着走。”
谷塘村委福塘村干净整洁的巷道
要让村庄“旧貌换新颜”,同样需要激发群众的主动性。村“两委”联合青年理事会,先从“宣传动员”入手,镇村干部逐户走访,讲环境整治的好处,听村民的想法;再由村中能人带头,发起“公益基金”募捐,2024年以来,村民自愿集资5万余元,用于购买绿化苗木、修建花圃护栏。
谷塘村民在积分超市兑换礼品
为了让环境治理“常态化”,谷塘村还创新推出了“乡村振兴积分制”:以户为单位,按人头签到记“工分”,参加一次村集体劳动(如清理垃圾、修剪绿植、修建小花园)记30分,积分达到一定数量,就能到“积分超市”兑换洗衣粉、食用油等生活用品。这一举措让村民的积极性蹭蹭上涨——三月三假期,村民们自发组队修建花圃长廊;清明节前后,大家一起清理路边粪肥,种下花植;闲置的集体厨房也被扩建翻新,成了村民聚餐、开展活动的好去处。
一年多时间过去,谷塘村彻底变了样:村道两旁的花圃护栏整齐排列,小花园里绿植茂盛、花朵绽放,垃圾全部“归桶”,污水不再横流。傍晚时分,村前小广场上满是欢声笑语,老人带着孩子散步,中年人们跳着广场舞,曾经“脏乱差”的村庄,成了人人羡慕的“宜居家园”。
如今的谷塘村,不仅收获了“自治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村”“自治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十百千’示范站”等荣誉称号,更重要的是,村民的归属感、幸福感越来越强。“以前大家各顾各的,现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才是‘记得住乡愁’的样子。”覃永祥说,从破除陋习到环境美化,从“干部干、群众看”到“大家一起干”,谷塘村用“共治共享”的实践,走出了一条移风易俗的新路子,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