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平果:党组织牵线 农机唱主角——“甜蜜事业”再添新动能
金秋时节,走进广西百色平果市凤梧镇上林村甘蔗示范基地,一排排两人多高的甘蔗随风摇曳,空气中弥漫着清甜气息。田埂间,种植机、北斗导航收割机、电剪机轮番上阵,开沟、施肥、切段、除杂一气呵成,不到20分钟,一亩甘蔗便完成采收。“过去弯腰挥镰要4个壮劳力干一整天,现在机手‘方向盘’一握,‘甜蜜’就装车。”蔗农易以善笑着说。
谁牵来了这些“铁牛”?答案指向同一个名字——党组织。
红色引擎发动 农机“下地”有了主心骨
平果地处桂西,石漠化比例高,蔗田碎片化长期制约甘蔗全程机械化。为破解“无机可用、有机难用”瓶颈,2024年起,平果市把“农机进农村”纳入“乡村振兴一线建新功”书记工程,构建“市委统筹、乡镇党委领办、村党组织落地”的三级联动机制,党员干部下沉到田头,对地块坡度、耕作条件、机手需求“三摸清”,完成宜机化改造2.6万亩,为3200多台各类型农机进村铺平道路。
“群众想不想用,先看党员敢不敢试”。凤梧镇上林村党员黄文辉带头成立“红色农机合作社”,他和村里的致富能人一起,整合各类资金36.8万元,一次性购入无人机、甘蔗种植机、秸秆粉碎机、电剪机等设备15台(套),率先在全村实现耕地、种植、管理、收获、运输“五环节”100%机械化。2025年,该合作社和广西农科院不断的深度合作,经过选配蔗苗、科技创新、农机下地等举措不断发展,机耕作业服务辐射周边3个乡镇、4个县区市,订单面积约0.65万亩,成为远近闻名的“铁牛红管家”。
田间党课示范 新技术“飞入蔗林”
“蔗种深度3厘米、行距1.2米、施肥量每亩80斤,差一厘米都会影响出苗。”今年1月,在该市太平镇龙竹村,糖料蔗种植大户党员黄华强把课堂搬进蔗垄,手把手演示北斗导航直线行驶、自动掉头、漏播报警等功能,20多名蔗农和前来观摩的驻村干部围着机器转圈提问。
2024年以来,平果依托“党员+土专家”志愿服务队,累计举办田间党课、现场展示会、线上直播等86场次,培训农民2300余人次,发放《广西新一轮糖料蔗生产机械化作业补贴政策宣传单》和《农机惠民政策宣传单》等技术、政策宣传册约3500本,帮助约1100名群众考取拖拉机、收割机驾驶证,实现“机手本土化”。
政策同步发力。市财政整合农机购置补贴、料蔗机械化作业补贴、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对无人机、收割机、电剪机等农机农具给予30%的补贴比例,农户购机成本平均下降2.8万元,充分调动了购机用机积极性。
全程机械化 甘蔗产业提质增效
机收甘蔗好不好,糖厂说了算。在凤梧镇香美村甘蔗园,北斗联合收割机一次性完成切梢、切段、除杂、抛送,含杂率控制在5%以内,蔗糖分比人工砍收高0.3个百分点,每吨收购价提高30元;机收损失率降至2%,每亩挽回原料蔗0.6吨,综合测算农户亩均节本增效420元。
“铁牛”上阵,也破解了“请工难”问题。2024年凤梧镇各甘蔗合作社引进电剪机后,收割效率提升3倍,每亩多收蔗200斤,带动户均增收近千元,蔗农老岑感慨:“不用弯腰,一天能砍三亩,很方便!”
据平果市农业农村部门统计,2025年全市甘蔗种植面积9.5万亩,其中全程机械化作业面积突破5.1万亩,机械化率53.6%;预计总产量约38万吨,带动约3000户蔗农户均收入6万多元。
锻造“头雁”方阵 持续放大党建乘数效应
组织强,产业兴。平果把农机推广与“头雁”培育深度融合,将党员致富带头人、农机手纳入村级储备人才库,先后有66名“铁牛机手”进入村“两委”,形成“农机服务—集体增收—人才成长”的良性循环。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党组织优势,凝聚各级党员能人力量,推动形成‘组织引领+糖企联动+农户参与’的工作格局,为全市蔗糖机械化事业注入‘红色动力’,同时构建‘人才—技术—产业’的螺旋上升通道,让更多的基层党员‘土专家’变身‘领头雁’”平果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阮俊杰说。
夕阳洒下,成片甘蔗闪耀着金色光芒。红色党旗、“铁牛”轰鸣与蔗农笑脸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丰收画卷。平果,正用农机这支“如椽大笔”,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