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县激活帮扶产业新动能 打造乡村振兴“强引擎”
今年以来,藤县继续以全周期管理为核心抓手,贯通“前期培育、中期赋能、后期提质”全链条,推动帮扶产业从“单点突破”向“集群崛起”转型,通过“两个实施”,探索特色产业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2025年藤县争取到上级衔接资金34748万元,实施项目637个,重点投向农业产业,打造农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实施“四个一批”,抓好产业转型升级
出台《2025年藤县帮扶产业项目提质增效实施细则》,按照“巩固提升一批、扶持培育一批、调整优化一批、清理盘活一批”的原则,对这些项目实施分类赋能。构建“县直部门牵头、乡镇属地负责、专人跟进落实”的三级责任体系,对全县纳入国家防返贫系统的1135个经营性产业项目开展全覆盖“体检”。全县共排查出395个需重点关注的帮扶产业项目。对成长性强的19个巩固类项目,注入政策、资金“双营养”;对潜力待释放330个升级类项目,提供技术、市场“双扶持”;对运转不畅的24个盘活类项目,实施转型、重组“双手术”;对难以盘活的22个调整类项目,推进资产、资源“双流转”。截至目前,全县已有22个低效项目成功实现转型升级,一批特色产业项目实现标准化、规模化运营。
藤县实施的荔枝产业升级战略,2025年投入衔接资金240万元对濛江镇、塘步镇共5个示范点的荔枝进行品种改造,采用二次嫁接技术进行高接换种江口荔、仙进奉等优质品种,稳步推进2025年新启动的800多亩改造项目。
“目前,我们镇已完成2000多亩荔枝嫁接改造,荔枝改造后每亩增收超1.8万元,促进果农增收超600万元。”濛江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石绍明说。
濛江镇泗洲村文旅项目也是通过优化管理由弱变强。该项目2022年以来累计投入衔接资金698万元,由于汛期水毁、管理不畅等问题一度陷入“沉睡”。后来通过整合10个村的集体经济资金,以流转、参股等方式,将村民手中闲置的土地、鱼塘等资源“点石成金”,形成发展合力,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累计接待游客突破20万人次,带动消费超600万元;5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灵活就业,人均增收5000元;村集体经济进账24万元,农户获得5万元分红。
实施强链延链,做强做大特色产业
走进藤县和平镇,清晨薄雾还未散尽,千亩粉葛基地已热闹起来。“一、二、起!”随着一声吆喝,几人合力将一株根系发达的粉葛从土里拔出,粗壮的块茎裹着湿润的泥土,沉甸甸地坠在藤蔓下,葛农们一个个喜上眉梢。
从和平镇漫山遍野的粉葛田,到古龙镇硕果满枝的八角林,再到金鸡镇连片的韭黄园,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成为拉动乡村振兴的“强引擎”。
2025年藤县围绕产业振兴与资金增效双目标,精准调整24个重点产业项目,统筹资金6975万元,以全过程、精细化监管推动资金使用效益持续提升。针对长期以来制约产业发展的“加工弱、仓储缺、运输难”三大短板,藤县精准发力,投入衔接资金重点打造一批关键平台载体。包括建设集加工、冷藏、物流于一体的农产品综合服务中心等;打造展示展销、电商直播、品牌推广功能的林产品展销中心、六堡茶展销中心等,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实施荔枝改造、智慧生猪深加工、循环水养殖基地等项目,持续推动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链补链强链,打通了特色产业“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许多村民成了当地支柱产业“强链延链”的“急先锋”。
和平镇村民张婷说:“我和丈夫一起办起了葛根加工厂,引进了粉葛切割、真空包装等各式设备。生产的葛根片、葛根米粉、葛根螺蛳粉等产品深受好评,通过电商销售到全国各地,甚至还卖到了加拿大。”
今年藤县建成的智能化加工基地,实现了八角清洗、杀青、烘干、分拣全程实现自动化。其中AI(人工智能)分拣系统,能精准识别八角品质,自动分级筛选,与传统人工相比分拣效率提升数十倍。现在该八角加工基地日处理量可达120吨,仅需十名员工即可完成全部流程,引进自动化模式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益,有效延伸了藤县八角产业链。
此外,建成了藤县韭黄蔬菜产业融合基地、埌南镇双底村“云边茶海”等村级集体经济产业示范园,形成“资源开发式”“资产经营式”等10种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模式,有效激发村集体内生动力。
目前,藤县韭黄产业发展项目年产值已突破3000万元,带动1600余人实现就业,每年发放土地租金240余万元,户均年增收达5000元,有力夯实了村集体经济基础。
从“土疙瘩”到“金疙瘩”,特色产业撑起乡村振兴一片天。藤县和平镇入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古龙镇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10亿元乡镇,“藤县江口荔枝”获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藤县粉葛”“藤县八角”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价值分别超12亿元、40亿元。
2025年上半年藤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4613元增长到20073元,高于全区、全市水平,年均增速达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