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州区:驻村工作队新老接力践初心 实干赋能乡村振兴
“小唐,走访监测户要重点记清他们的就业需求和医疗困难,这些细节最能帮上忙!”一大早,在南江街道七一村田间小路上,留任的第一书记陶春松正带着新队员唐菱熟悉村情,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村民的“急难愁盼”。今年是玉林市玉州区驻村工作队员新老交替的一年,33名新选派驻村工作队员全部到岗,与16名优秀的留任的“老班长”组成新老搭档,以“新活力”接棒“老情怀”,在乡村振兴一线书写实干答卷。
钟春玲带领新驻村工作队员走访群众,熟悉工作
“钟书记,听村委说您主动向上级组织提出要留任,真是太好了!”当大塘镇阳山村村民钟群芳得知第一书记钟春玲继续留任,将一面锦旗送到了钟春玲手中。在上一轮驻村工作时,钟春玲为钟群芳家解决了就业难题,帮村里建成了文化舞台,村民们至今记在心里。
留任后,钟春玲第一件事便是带新一轮驻村的工作队员熟悉工作。“开文,咱们村脱贫户的就业信息要动态更新,哪家有返贫风险得提前预警。”她把自己整理的“民情台账”交给新驻村工作队员傅开文,里面详细记录着每一户脱贫户的家庭情况、需求诉求。为了让傅开文快速适应工作,钟春玲还带着他一起走访各家各户、熟悉各项工作——在监测户家帮着量血压、在田间地头学习辨别农作物病害、在村民议事会上传授他如何倾听意见。
“刚开始对乡村工作不熟悉,钟书记手把手教我,现在我也能独立帮村民解决一些事情了!”傅开文自豪地说。相比刚驻村面对村民咨询帮扶政策时的不知所措,他已经能游刃有余地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为村民解答教育救助、产业奖补、小额信贷这些政策问题了。暑假期间,傅开文还协助村委开设暑期课堂,将闲置房改造成教室,请来大学生志愿者上课,自己也当起“临时老师”,成功解决了村民农忙时节无人看顾孩子的难题。
为加快新驻村工作队员适应基层工作,推动新老队员相互配合,玉州区通过推行“老带新结对子”行动,让16名留任队员与33名新队员结成帮扶对子,通过“带学习、带工作、带服务”等“老带新”的方式,成功让新队员平均适应周期缩短至1个月内。
“以前暴雨天开车路过这桥涵,像开船似的,特别危险,现在清淤后,再大的雨也不怕了!”站在南江街道云良村铁路桥涵下,村民陈伯拉着新选派第一书记余奉泽的手感激地说。今年5月,刚到岗的余奉泽便开始遍访全村,了解村情村况。当得知这条连接3个镇街、影响2万村民出行的通道,每逢雨季积水就成了“拦路虎”,他第一时间向后盾单位玉林市财政局申请支持,又多次联合南江街道、玉林工务段开展现场办公,共商难题,推动工程实施。施工队进场后,他每天守在工地协调进度,仅用了两天时间就清除淤泥50立方米、疏通排水渠150米。“看着暴雨后村民平安通行,这两个多月的奔波值了!”余奉泽欣慰地说。
玉州区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行动,构建由区本级统筹制定民生清单、镇(街道)细化民生项目库、驻村工作队精准认领、区本级督导评估的闭环管理考核流程,有效激发驻村工作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玉州区城西街道新定村驻村工作队在北巷塘水渠清淤
城西街道新定村新驻村工作队主动认领污水沟治理民生难题,对垃圾堵塞渠道、蚊蝇乱飞,严重影响村民生活的两条“重灾区”水渠进行清淤施工。“我们不懂施工技术,就请专家来指导;缺人手,就发动村民一起干!”新驻村工作队员周传燕干劲满满。施工期间,队员们每天清晨便到工地清运淤泥,村民们也主动帮忙搬运起了生态砖,干群合力奋战15天,成功让两条水渠恢复原本的清波荡漾。如今,村民们经常在茶余饭后到水渠边上散步,生活十分惬意。
李秀兰到农田了解压青还田后的禾苗长势
仁东镇旺卢村新选派的第一书记李秀兰,到岗后发现秸秆处理一直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她通过查资料、访农业专家,最终决定推广压青还田技术。面对村民“会不会沤坏庄稼”的质疑,她带着技术手册挨家挨户解释:“这就像给地施‘免费肥’,不仅省化肥钱,土地还能更肥沃!”村民们将信将疑,但看到李秀兰指着村口那片肥沃的试验田,村民们吃下了定心丸。如今,旺卢村已有1000多亩农田用上这项技术,村民们看着自家壮实的禾苗,纷纷对李秀兰竖起了大拇指。
“虽然新队员到岗才不到5个月,但大家的干劲足、学得快,已经帮村民解决了不少实事。”玉州区委组织部分管副部长莫永介绍,今年以来,全区驻村工作队发挥自身专业特长,推动打造“先锋驿站”“党员责任区”20个,解决群众矛盾纠纷、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问题25个。
从解决一件民生小事到完成一件件惠民实事,玉州区驻村工作队的新老队员们,用沾满泥土的脚印丈量民情,用坚强有力的双手托起希望,在田间地头续写着新时代的初心使命。他们以绣花功夫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将政策春风化作细雨滋润千家万户,用实干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让党旗始终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