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肥水主要抗旱农艺技术措施
1、提升土壤墒情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在已有的耕地土壤墒情监测点基础上充分考虑不同区域土地资源类型、作物种植结构等特点增加新建土壤墒情监测点数量,同时对桂中、桂南、桂西重点旱区土壤墒情监测点加密监测频次,每3日发布墒情动态图。有条件的可利用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对特旱区域县(如百色右江区)实施墒情网格化精准监测。
2、分区精准推广节水抗旱技术。
1)有水源的地区及时调配抽水设备,使用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施肥技术。
2)调整播期与品种。
全区春玉米播种期尽可能在春节前完成播种,春玉米早播由于春节前后这段时间,气温升得慢,有利于玉米扎根,提高玉米抗旱能力。玉米改种耐旱品种(正大619)、喷施腐殖酸液抗旱
3)优化栽培模式。
在桂中、桂西、桂南等旱作区玉米、甘蔗生产中,针对土壤耕层浅薄,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保水能力差的现状,主推聚土垄作技术。一般要求在原基础上深耕3-5cm,实行垄作栽培,并结合增施有机肥(一般每亩增施有机肥1000—2000kg ),该技术可有效改善玉米、甘蔗根系生长环境,减少田间水分蒸发和水土流失,集雨保墒,提高田间含水量,达到节水、增产、增收效果。
4)覆盖保墒技术。
地膜覆盖:玉米、甘蔗等旱地作物采用0.008mm厚黑色地膜,抑草保墒;秸秆覆盖:玉米齐苗后用上年的玉米秸秆进行全量覆盖,宿根甘蔗叶全量粉碎覆盖还田,玉米地和甘蔗地减少蒸发50%。桂西石山易旱区建议,玉米和甘蔗田采用全膜覆盖+保水剂穴施(3kg/亩)。
3、强化耕地质量建设。
以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为目标,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树立耕地保护“量质并重”和“用养结合”理念,以中低产田重点区域和占补平衡补充耕地为重点,推进工程、农艺、农机措施相结合,以“改、培、保、控”四字要领为技术路径,开展土壤改良、地力培肥、保水保肥、控污修复,强化耕地质量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