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广西淡水鱼养殖病害预测预报
7月进入夏季高温季节,水温上升加速病原微生物(如气单胞菌)和寄生虫(车轮虫、锚头鳋)的繁殖;同时,台风、雷电、暴雨等极端天气增多,易引起水质变化,导致水产养殖病害发生。根据近年同期广西水产养殖病情测报数据和今年天气情况,广西特色淡水鱼创新团队对7月淡水鱼易发疾病进行了预测,供参考。
一、病情预测
7月份广西淡水鱼养殖应重点关注草鱼出血病、链球菌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鲈鳜鱼虹彩病毒病、传染性脾肾坏死病、诺卡氏菌病、鳗鲡疱疹病毒病和圆环病毒病、肠炎病、烂鳃病、车轮虫病、锚头鳋病等。
1.草鱼出血病: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主要危害当年和一龄草鱼及青鱼,发病水温为20℃~30℃;患病鱼鳃盖、口腔、眼睛、鳍条基部等多部位出血,剖检可见肌肉点状或块状出血、肠壁充血、肝脾充血等症状。6月份本团队在监测及接诊的草鱼样品中检出多例GCRV阳性(来自南宁、百色、河池等地),且出现典型发病病例。各草鱼养殖特别是当年鱼种养殖地区需重点防控,加强疫苗免疫。
2.链球菌病:病原为无乳链球菌、海豚链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主要危害罗非鱼、黄颡鱼;水温25℃~35℃时流行,高于28℃时易暴发。患病鱼离群独游,间歇旋转或失去平衡;眼圈充血,眼球突出混浊;鳍条基部充血,肛门红肿出血;剖检腹腔常有黄色或红色浑浊腹水,肝、脾、肾肿大出血。6月份本团队在接诊的罗非鱼和黄颡鱼病例中分离到海豚链球菌,各罗非鱼、黄颡鱼养殖地区予以重点关注并做好预防。
3.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病原为维氏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多种细菌,以危害草鱼、鲢、鳙、鲫鱼等多种淡水鱼类,水温在9℃~36℃均可流行,具有病程急、死亡率高等特点;病鱼离群缓慢游动,眼球突出,体表充血,鳃、肝、肾颜色较淡,呈花斑状,病情严重时死亡率达90%以上。各淡水鱼养殖地区均需重点防控。
4.鲈鳜鱼虹彩病毒病:病原为蛙虹彩病毒(RanaV),水温高于30℃时易暴发。感染鱼一般浮于水面,大多没有肉眼可见的典型症状,剖检可见鱼鳔膨大,布满红色气腺,有时鱼鳔中有黄色或褐色蜡样分泌物。6月份本团队在接诊的大口黑鲈病例及鳜鱼苗种中检出RanaV阳性,各鲈鳜鱼养殖地区需重点防控,加强苗种检疫及疫情监测。
5.传染性脾肾坏死病:病原为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可危害鳜鱼、大口黑鲈、乌鳢等多种淡水鱼类,水温25℃~34℃时易发病。病鱼身体失去平衡,鳃贫血呈苍白色;剖检可见脾肾肿大、充血、糜烂,胆囊肿胀,常见有腹水。6月份本团队在接诊的大口黑鲈和鳜鱼样品中均有检出ISKNV阳性,各特色淡水鱼养殖地区应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加强苗种检疫及疫情监测。
6.诺卡氏菌病:病原主要是鰤诺卡氏菌,感染宿主范围广,大口黑鲈、鳜、乌醴等鲈形目鱼类最易感,水温25℃−28℃时发病最严重。病程长,病鱼前期无明显症状,中期开始表现出少食、反应迟缓等症状,后期出现体表溃烂出血、肛门红肿、腹部肿大等临床症状,病鱼剖检常见心、肝、脾、肾、肌肉等出现白色结节。自然发病率为35%−60%,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明显发病时已较难治疗,死亡率较高。
7.鳗鲡疱疹病毒病和圆环病毒病:病原为鳗鲡疱疹病毒(AHV)和鳗鲡圆环病毒(EeCV),两者常混合感染,可感染美洲鳗、日本鳗、欧洲鳗等,主要危害鳗鲡的黑仔和幼鳗,夏季高温期(24-32℃)多发。发病鱼“嗜睡”、摄食差,体色发白,头部水肿、发红、下颌有点状出血,体表黏液增多、脱落,严重时表皮溃烂、“穿孔”,鳃丝严重(充)出血、烂鳃,肝脏肿大、淤血发红,脾脏发黑肿大,胆囊、肾脏肿大,肠道发炎等。该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损失大,鳗鲡养殖地区应重点防控。
8.细菌性肠炎病:病原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等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等多种淡水鱼,水温25℃~30℃为流行高峰;患病鱼肛门红肿外突,解剖查验可见肠道充血发红,尤以肠后段明显。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等并发,各淡水鱼类养殖地区应重点防控。
9.烂鳃病:病原为柱状黄杆菌,水温20℃以上易发生和流行,传播快,病程长,一经发病便难控制其蔓延。在水质突变、病毒或寄生虫感染等情况下常并发发病加重病情,主要危害草鱼、鳊鱼、鲢鱼等淡水养殖鱼类,各淡水鱼类养殖地区应注意防控。
10.车轮虫病: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适宜水温20℃~28℃;养殖水体有机质高、水质较差时易发,连续阴雨天也容易暴发此病,各养殖区均应注意防控。
11.锚头鳋病:主要危害草鱼、鲢、鳙、鲤、鲫等淡水鱼类,繁殖适温为12℃~33℃,多流行于夏季。锚头鳋寄生于鱼体肌肉、鳞下、口腔等部位,患病鱼食欲减退、身体瘦弱、烦躁不安,肉眼可见病鱼体表或鳞片腹面有细针状虫体。各淡水鱼类养殖地区需注意防控。
二、防治建议
(一)预防措施
1.加强苗种检疫和病害监测。通过投苗前的苗种检疫,从源头上选取优质苗种,杜绝苗种携带病原进入到养殖环境中;养殖过程中,定期监测养殖动物的常发病害,及时掌握养殖动物感染病原的情况(是否感染、感染强弱),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避免疫病的大规模暴发。
2.加强日常生产管理。做好养殖池塘、工具的消毒工作,定期用国标渔药氯制剂、碘制剂或生石灰等对养殖水体消毒,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和底质改良剂改善水质或加注新水,保持优良养殖环境;科学合理投喂,保持合理养殖密度,保持溶氧充足;维护好发电机、增氧机,配备一定量的化学增氧剂。
3.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和加强池塘的维修整治。台风、雷雨天气频繁,要做好池塘的维修整治,以保安全:一是全面检查池塘堤坝保水状况,及时堵缺补漏;二是检查池坎抗洪能力,及时加高加固池坎;三是检查进、排水设施,及时清淤清障,堵缺补漏,增强池塘保水和抗洪能力,做好蓄水及防洪准备。暴雨后养殖池塘容易因缺氧而发生泛池,需提前开增氧机,必要时投放增氧剂;台风、雷雨前可适当减少投饵量,并添加维生素C、免疫增强剂及抗应激药物,防止水环境突变产生应激而暴发病害。
4.及时报告疫情,做好无害化处理。养殖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现养殖品种出现大规模发病和大量死亡等异常现象,要及时向当地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病情的扩散。及时打捞死鱼,做好无害化处理,并对打捞工具等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原传播。
(二)治疗措施
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养殖动物一旦发病,要认真检查分析,确定病因后再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目前,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水生动物疫病监控中心开展水生动物疫病公益诊断服务,中心每月1号和15号(遇周末后延)接收养殖场/企业寄送的发病样品进行免费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指导养殖户/企业进行针对性防控。
1.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肠炎病、烂鳃病等细菌性疾病:每半月使用生石灰全池泼洒,发病时用聚维酮碘溶液(水产用)全池泼洒消毒;治疗可针对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后选用敏感国标渔药拌饲投喂,也可用大蒜素或中药如大黄、侧柏叶、五倍子等拌饲投喂。
2.草鱼出血病、蛙虹彩病毒病、传染性脾肾坏死病等病毒病:治疗时不得使用菊酯类、有机磷类、强氯精等强刺激性杀虫、杀菌药物,养殖水体不得大排大灌。发病池塘减少投饵量或停食1~2天,用聚维酮碘溶液(水产用)全池泼洒消毒,同时内服多糖类免疫增强剂、渔用多维以及有保肝护肝效果的国标渔药制剂,并发细菌性疾病时针对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后选用敏感国标渔药拌饲投喂。
3.中华鳋病、锚头鳋病等寄生虫病:全池泼洒精制敌百虫粉(水产用)的水溶液,每立方米水体用敌百虫0.1g~0.2g全池泼洒,连用3天~5天。
防治措施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并规范使用药物。选择《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4年1、2号)》中的药物,科学规范使用,禁止使用违禁药物,所有药物使用需遵循休药期规定,避免药物残留,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如有疑问,建议咨询专业技术人员或通过“全国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服务网”(http://www.adds.org.cn/)或“中国水产”APP获取专业指导;也可咨询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水生动物疫病监控中心,联系电话:0771-5343466-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