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广西淡水鱼养殖病害预测预报
5月,天气回暖,养殖水温将逐步升高,水产养殖和苗种繁育将进入生产旺季。随着气温逐渐回升,天气变化频繁,一些常见水产养殖病害也进入高发期。根据近年同期广西水产养殖病情测报数据和今年天气情况,广西特色淡水鱼创新团队对5月淡水鱼易发疾病进行了预测,供参考。
一、病情预测
5月份淡水鱼养殖常见多发疾病主要有: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草鱼出血病、大口黑鲈虹彩病毒病、传染性脾肾坏死病、鳗鲡疱疹病毒病、鳗鲡圆环病毒病、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车轮虫病、锚头鳋病等。
1.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病原为维氏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多种细菌,以维氏气单胞菌为主。该病在水温9℃~36℃均可流行,危害草鱼、鲫、鲢、鳙等多种淡水鱼类;病鱼离群缓慢游动,眼球突出,体表充血,鳃、肝、肾颜色较淡,呈花斑状,具有病程急、死亡率高等特点,病情严重时死亡率达90%以上。各淡水鱼类养殖地区均需重点防控。
2.草鱼出血病: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主要危害草鱼及青鱼,水温20℃~30℃时易发病;患病鱼鳃盖或鳍条基部出血,解剖查验可见肌肉点状或块状出血、肠壁充血、肝脾充血等症状。本团队4月份采样检测结果显示,广西草鱼苗种携带GCRV较普遍,各草鱼养殖特别是当年鱼种养殖地区需重点防控,加强苗种检疫及疫苗免疫。
3.鲈鳜鱼蛙虹彩病毒病:病原为大口黑鲈虹彩病毒(LMBV)和鳜鱼虹彩病毒(MRV),主要危害鲈鳜鱼,该病一般在夏季爆发,30℃的水温是病毒增殖的理想温度。感染鱼一般浮于水面,大多没有肉眼可见的典型症状,剖检可见鱼鳔膨大,布满红色气腺,有时鱼鳔中有黄色或褐色蜡样分泌物。各鲈鳜鱼养殖地区需重点防控,加强苗种检疫。
4.传染性脾肾坏死病:病原为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危害鳜、大口黑鲈、乌鳢等多种淡水鱼类,其中以鳜鱼感染发病多见,水温25℃~34℃时易发病。病鱼鳃贫血呈苍白色,解剖可见脾肿大、糜烂;肾肿大、充血;胆囊肿胀;常见有腹水。各特色淡水鱼养殖地区特别是鳜鱼养殖地区需重点防控,加强苗种检疫。
5.鳗鲡疱疹病毒病和圆环病毒病:病原为鳗鲡疱疹病毒(AHV)和鳗鲡圆环病毒(EeCV),两者常混合感染,可感染美洲鳗、日本鳗、欧洲鳗等,多在4-8月份高温期(24-32℃)出现,主要危害鳗鲡的黑仔和幼鳗(规格10-50g/尾的鳗种),成鳗发病较少;发病鱼“嗜睡”、摄食差,体色发白,头部水肿、发红、下颌有点状出血,体表黏液增多、脱落,严重时表皮溃烂、“穿孔”,鳃丝严重(充)出血、烂鳃,肝脏肿大、淤血发红,脾脏发黑肿大,胆囊、肾脏肿大,肠道发炎等,传染性强、死亡率高。鳗鲡养殖地区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6.柱状黄杆菌病:俗称“烂鳃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鱼病,传播快,病程长,一经发病便难控制其蔓延。该病在水温15℃以上开始发病,20℃以上开始流行。危害品种主要有草鱼、青鱼、鲫鱼、白鲢,应引起各淡水鱼类养殖地区的重视。
7.赤皮病:病原为荧光假单胞菌,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团头鲂等多种淡水鱼类,一年四季都有流行,特别是当捕捞、运输、放养使鱼体受到机械性损伤或体表被寄生虫寄生而受损时,病原菌更易侵入引起发病,应引起各淡水鱼类养殖地区的重视。
8.细菌性肠炎病:病原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等多种细菌,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鳙鱼等多种淡水鱼,水温在18℃以上开始流行,25℃~30℃为流行高峰;患病鱼肛门红肿外突,解剖查验可见肠道充血发红,尤以肠后段明显。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等并发,各淡水鱼类养殖地区应重点防控。
9.车轮虫病:病原为车轮虫,主要危害各种淡水和半咸水鱼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适宜水温20℃~28℃,养殖水体有机质高、水质较差时易多发,连续阴雨天也容易暴发此病。车轮虫一般寄生在鱼类体表、鳃和鼻孔处,大量寄生时会刺激鳃丝分泌黏液,形成黏液层,妨碍病鱼呼吸。各淡水及半咸水养鱼地区需重点防控。
10.锚头鳋病:病原为锚头鳋,主要危害草鱼、鲫、鲢、鳙等淡水鱼类,繁殖适温为12℃~33℃。锚头鳋一般寄生在鱼类肌肉、鳞下、口腔等部位,患病鱼食欲减退、身体瘦弱、烦躁不安,体表或鳞片腹面可见细针状虫体。各淡水鱼类养殖地区均需重视。
二、预防措施
1.加强苗种检疫,投放健康苗种。选购苗种时,须经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合格(或经有资质的实验室检测合格);或从已经列入国家、省级水生动物疫病监测计划,且连续两年监测结果为阴性的苗种场购进苗种。在投放苗种前,注意对苗种进行消毒,以防带入病原;还要严格控制苗种的放养密度。
2.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优良稳定。加强巡塘,观察池塘水色、透明度等外观状况,每天检测溶解氧、氨氮、亚硝氮、pH值等水质指标;根据水质情况,通过增加养殖池水深度、提高溶解氧浓度、调控水质等措施避免水质出现剧烈变化;同时合理调控水体中浮游生物种类和生物量,保证水体环境的稳定与适宜。
3.加强饲养管理,合理投喂。选择优质的人工配合饲料,及时观察水产养殖动物摄食情况,根据气候条件、水质、水产养殖阶段及健康状况等及时调整每天投饲量;适当投喂维生素C钠粉(水产用)等措施提高养殖对象免疫力,减少应激反应。
4.加强生产管理,做好防范。定期对养殖场进行安全检查,疏通排洪沟,加固渔业生产用房等设施;做好生物安保,人员、物资进入生产区前需进行消毒,渔具器材等专区专用、用后消毒,巡塘发现死亡水生动物及时捞出并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原传播;规范使用水产养殖用兽药,坚持购买正规兽药(可通过“国家兽药综合查询App”手机软件方式查询),并严格按照《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4年1、2号)》规范用药。
5.及时报告疫情,防止扩散。各地要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加强生物安保措施。在养殖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现养殖品种出现大规模发病或大量死亡现象,要及时向当地水产技术推广部门(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机构)报告,必要时送样至广西水生动物疫病监控中心进行检测,明确具体致病源后选择对症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病情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