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土壤三普”
——广西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外业调查采样工作纪实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土壤是万物之源,也是农业之本。
为全面掌握我国土壤资源情况,国务院决定自2022年起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以下简称“土壤三普”)。此次土壤普查是时隔40多年后,再次对土壤做全面“体检”,对查清广西土壤资源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一年试点、两年铺开、一年收尾”的时间进度安排,广西守正创新、攻坚克难,于今年7月圆满完成了土壤普查外业调查采样工作,向全区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在外业调查采样期间,广西涌现出一批值得称颂的先进人物,其中的感人事迹让人记忆犹新。
殚精竭虑为“三普” 调查采样勇争先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及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全区“土壤三普”要在2024年底完成10.5万个样点的外业调查采样和内业检测化验工作。普查时间紧、任务重、技术要求高、专业性强。
如何在40多年未开展相关工作,普查经验不足、技术力量薄弱,且县级资金落实困难的情况下,有序组织全区111个县(市、区)完成土壤普查外业工作,成了摆在自治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自治区土壤普查办”)面前的一道考题。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广西及时成立土壤普查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推动各设区市、县(市、区)成立相应机构,严格落实“周调度、月通报”制度,并确定了7家技术支撑单位,组建了土壤普查专家组,分批、分类、分级开展技术培训共51期,培训合格持证人员4921人,构建了上下联动的组织体系、技术体系、质控体系及保障体系。
然而,由于资金落实不到位、采样技术不熟练、外业队伍进场不及时等原因,2023年6月全面铺开外业调查采样后,全区日均采样量还不到300个,到2023年9月底,全区外业进度仅为11.7%,与完成全年外业调查采样进度60%的目标相差甚远。
面对严峻的形势,自治区土壤普查办综合组组长、自治区土壤肥料工作站负责人深感责任重大、时不我待。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情况,提出召开全区推进会、调度会,定期通报进度,针对采样进度慢的设区市、县(市、区),进行实地指导,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难点、堵点,同时组织专家分区包片到现场进行培训和指导,强力推进普查进度。
“一切为了‘土壤三普’,宁可瘦掉几斤肉,也不能拖广西的后腿。”全体三普人员“白+黑”“5+2”地干,到2023年12月底,全区表层外业进度达90%以上,日均采样量超1300个,超额完成当年度外业调查采样任务,采样进度全国领先。
六千人马齐上阵 四级合作共努力
“土壤三普”调查需要自治区、市、县、乡镇四级分工协作,缺一不可。在外业调查采样期间,大家各司其职,同下“一盘棋”,共做“一桌菜”,感人事迹可圈可点。
廖曼玲是贺州市土壤普查办工作人员,作为一名专业技术骨干,她深知采样点位的代表性和采样规范性是外业工作的关键。为精准掌握技术规范,她积极参加每一次的理论与实践培训,认真研习土壤学知识和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相关资料,将普查技术规范、采集细节、质量控制标准、样品暂存条件、样品流转要求等烂熟于心。
白天,她深入采样点现场指导;晚上,她在电脑前审核数据。每天咨询的电话、微信不断,她不论早晚,总能及时为采样队答疑解惑。廖曼玲说:“能够参加‘土壤三普’,是我此生的荣幸,我愿做一名真正的守土卫士。”
正是有了廖曼玲这样的实干家,贺州市土壤普查外业进度始终领先,并被列为全区土壤普查成果编制先行市。据统计,在自治区各级土壤普查办的共同努力下,全区有600多支采样队参与外业工作,约6000多名采样人员深入到土壤三普一线。到今年3月,全区圆满完成了表层样点调查采样工作,到7月全面完成了剖面样点调查采样工作。
克难攻坚抢时机 全力把好质量关
广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受天气、气候等因素影响,野外工作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险情。
如何在地形不利、天气多变的情况下确保工作进度?广西各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全体三普人员克难攻坚,抢抓时机,有序推进,严把质量关。
外业工作启动之初,容县土壤普查技术负责人区燕丽就有了一个大胆想法:“尝试自建队伍,独立开展外业调查采样工作。”
她的建议得到了容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洪波文的大力支持,全县共组织了200名技术骨干,克服重重困难,抢抓采样窗口期,全力以赴推进外业调查采样。他们顶烈日、冒酷暑,饿了,自掏腰包买快餐;渴了,喝上自带的矿泉水。
有一次,区燕丽带队外出采样,因路面狭窄且长满青苔,所乘车辆左轮侧滑到山路外,整车倾向山崖边。区燕丽叫同事们赶忙下车,车门由于惯性突然关闭,她的一个手指来不及抽出,被车门夹成粉碎性骨折。在骨折后的10多天时间里,区燕丽整个手掌红肿,但她“轻伤不下火线”,拒绝了单位领导让她休息的好意,仍然坚持白天下乡采样、晚上审核数据的高强度工作。
同样地形复杂的南丹县,多数采样点车辆无法到达。该县大厂镇农技推广站的胡元馨和她的同事们往往要徒步两三个小时才能到达采样点。烈日下采样,皮肤被晒得通红,手臂被蚊虫叮得起包;午饭常常是吃自带的冷包子、凉馒头或硬饼干,凑合着填饱肚子;每天采完样归家,已是疲惫不堪,但第二天又继续出发。因为她们知道:“每一次的坚持,都是一份职责、一份担当,全力完成任务义不容辞。”
土壤外业调查采样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为严把质量关,广西组建了由广西大学蒋代华教授、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吴天生教授、广西农业科学院黄玉溢研究员等108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
这些专家实行分区包片指导,深入一线开展现场质控,通过微信、电话、视频例会等形式线上实时答疑。广西还不时邀请华南农业大学卢瑛教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王登峰研究员等国家三普专家进行线上和线下指导。
作为外业专家组组长,蒋代华教授更是身体力行,一马当先。有一次在野外现场培训如何划分土壤层次时手指不慎被刀子划伤,简单包扎后,他依旧冒着炎炎烈日给学员们讲解:“层次划分是剖面调查采样的关键,必须做到动脑、动眼、动手、动嘴。不仅要仔细确认土壤的质地、斑纹、颜色和化学特性等特征,还需要向农户们仔细询问该地块的种植、施肥状况等信息”。
正是有了这样一大批专家解惑释疑、建言献策,广西土壤普查外业调查采样质量得到有力保障。据统计,仅外业调查采样期间,专家组就有1539人次深入到全区110个县(市、区)600个样点开展现场质控,现场质控抽查比例5.77‰,其中国家级质量监督检查点位有110个,均达到规范技术要求,为下一阶段广西“土壤三普”内业调查采样、成果编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