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开展春季农区统一灭鼠工作的通知(桂农厅办发〔2023〕30号)
各市、县(市、区)农业农村局:
根据自治区植保部门鼠情监测调查数据、种植结构、气候因素等综合分析,预计2023年全区农区鼠害呈总体中等发生,局部呈偏重发生趋势,发生种类以褐家鼠、黄毛鼠、板齿鼠、小家鼠、黄胸鼠等害鼠为主,预计农田鼠害发生面积1700万亩。按照《全国农技中心关于印发〈2023年全国农区鼠害监测与防控技术方案〉的通知》(农技植保〔2023〕6号)要求,为实现“保生态、护产业、健康宜居”的鼠害防控目标,现就开展春季农区统一灭鼠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
农区鼠害是重要的农业有害生物,由于其活动范围广、取食量大、破坏力强,对农业生产、农村人居环境和农业生态均可造成严重危害。各地要高度重视农区鼠害防灾防疫工作,认真落实《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有关规定,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鼠害防控属地责任。要加强鼠情汇报,及时向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鼠情信息和防控意见,积极争取本级财政资金支持,组织发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灭鼠活动,按照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分担的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农区鼠害防控工作有序开展。
二、做好鼠情监测,指导科学灭鼠
各地要认真做好鼠情调查监测工作。全区5个国家级鼠情监测点(灵川、灵山、北流、巴马、柳江)要严格按照农业行业标准《农区鼠害监测技术规范》开展鼠情监测,并于每月25日前将鼠情监测信息汇总上报全国农技中心农药与药械处和自治区植保站药械科。全区12个自治区级鼠情监测点(全州、融水、宜州、天峨、八步、平南、陆川、武鸣、上林、龙州、田东、防城区)要坚持每季开展鼠情监测调查,按要求定期向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和上级业务部门报告监测情况。承担物联网智能鼠害监测试验示范的鼠情监测点(北流市)要做好监测设备的运行维护和鼠情监测情况上报工作。
各地在开展鼠情监测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安全防护工作,禁止用手直接接触鼠类,防止感染鼠传疾病,如发现不明原因的死鼠要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联系,并及时上报,防止鼠传疾病的发生与流行。同时,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因地制宜加强鼠害调查和鼠情动态监测,及时发布预测预报信息,科学指导灭鼠工作开展。
三、坚持科学防控,提高灭鼠效果
各地应根据当地鼠情、作物布局特点及鼠害发生规律新特点,参照《2023年广西农区鼠害防控技术方案》(见附件),科学制定本地农区鼠害防控技术方案。重点推广应用毒饵站灭鼠技术、TBS围栏灭鼠技术以及综合灭鼠技术,大力推行“五统一”“五不漏”的灭鼠模式,统一组织领导、统一筹集资金、统一宣传培训、统一鼠药供应、统一配投毒饵,做到“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田”,提高鼠害防治效果。
四、抓好宣传示范,推动面上工作
各地要通过培训班、现场会和电视、广播、报纸、板报、短信、互联网等形式和渠道,向广大群众宣传推广科学灭鼠和安全用药技术,指导农民科学灭鼠。同时,积极做好农区统一灭鼠示范工作,建立科学防控鼠害示范样板,示范推广科学、高效、绿色灭鼠技术,带动本地区灭鼠工作全面开展。重点抓好毒饵站灭鼠技术、TBS围栏灭鼠技术以及综合灭鼠技术示范推广,推广应用不育剂、生物杀鼠剂等新型鼠药,严禁使用毒鼠强等违禁鼠药,减少对非靶标动物及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推进农区鼠害可持续控制。
五、加强鼠药监管,确保用药安全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第2567号公告(《限制使用农药名录(2017版)》)中,溴敌隆、溴鼠灵、氟鼠灵、C型和D型肉毒素等目前市场常用的8种杀鼠剂全部被列入限制名录,要求实行定点经营。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鼠药市场监督管理,严禁市场销售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毒鼠药,引导和指导鼠药定点经营,理顺经营渠道,确保杀鼠剂的市场流通和市场供应有序规范,方便群众及时购买到安全高效杀鼠剂。
请各市于2023年5月30日和11月30日前将本市2023年春季和全年农区统一灭鼠工作总结报送自治区植保站(药械科),联系人:覃舰莹,联系电话:0771-5880789,电子邮箱:gxzbyxk@163.com。
附件:2023年广西农区鼠害防控技术方案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办公室
2023年3月3日
附件
2023年广西农区鼠害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植保部门鼠情监测调查和综合分析预测,2023年全区农区鼠害呈总体中等发生,局部呈偏重发生趋势,预计农田发生面积约1700万亩次。为切实做好全区农区监测与防控工作,有效降低鼠害危害损失,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农区鼠害防控率达60%以上,防治效果达80%以上,鼠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农田鼠密度控制在3%以下,农舍鼠密度控制在1%以下。
二、防控策略
根据《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持续推进“鼠口夺粮”。重点抓好农林交错地带,库区和沿江(河)流域,山区(半山区)以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区、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区、稻田综合种养区、育种基地等害鼠栖息地治理,做到春季灭鼠保播种、秋季灭鼠保归仓,确保实现“保生态、护产业、健康宜居”的农区鼠害防控目标。针对农田害鼠捕获率超过(含)3%或农舍捕获率超过(含)1%的重点发生区域,抓住防治关键时期,早谋划早准备,组织开展春秋两季农区统一灭鼠活动,重点示范推广毒饵站灭鼠技术和TBS围栏灭鼠技术以及综合灭鼠技术,大力推行“统一组织领导、统一筹集资金、统一宣传培训、统一鼠药供应、统一配投毒饵”的五统一防控组织模式,做到“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田”。
三、监测防控技术措施
(一)主要防控对象与时期
重点防控黄毛鼠、黄胸鼠、板齿鼠、褐家鼠、小家鼠等主要优势鼠种。春季防治最适期为2月下旬至4月上旬,秋季防治时期为11月中旬到12月下旬。具体防治适期以当地植保部门病虫情报为准。
(二)鼠情监测技术
一是鼠夹法监测。鼠夹法也叫夹日(夜)法,即采取直线形按5×50米(或10×20米)布夹,每次布100—150夹;农舍每户布夹2个,每次调查50户,合计每次布100夹。选用的鼠夹灵敏度控制在4—5克为宜,以生花生米或向日葵种子为诱饵,晚放晨收,以捕获的鼠数量比有效夹数计算的捕获率来表示鼠密度(种群数量),并记录捕获鼠的种类、性别、鼠种组成,测量体重、体长等外部形态特征,解剖观察雌性胚胎数及雄性睾丸下降状况等,鉴定并分析年龄结构。
二是物联网智能监测。鼠害物联网智能监测是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融合机器视觉、模式识别、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技术,实现害鼠365天×24小时连续动态监测和智能识别分类的方法。设备安放方式:①田间沿着田埂下(靠边、无水)、地边,在鼠活动明显的鼠道摆放,进出口需与田地垄沟或地平面平行放置;②农舍布放在鼠经常活动场所(厨房、畜禽圈或粮仓等),侧面贴墙放置,保持监测设备两端开口畅通。每个农田监测点安装3—5个监测终端,设备间距超过100米,相当于每月100—150个夹日(夜)。每个农户监测点放置设备1套,连续30天布放,相当于每月30个夹日(夜)。系统通过可视化数据分析监测区域鼠种分布、群落结构、种群数量、生物量动态、密度趋势、行为节律等,同步可实现监测源数据查询和系统异常实时预警。用户可登录中国鼠害信息网(http://rodentdata.online/#/login),通过分配账号登录系统实时查看。每月需定时为物联网智能监测设备充电、清洁内部空间,避免野外采集设备长时间浸泡水中。
三是TBS围栏监测。选择面积300—500亩的连片田地,沿每块田边单侧设置1个直线形开放式TBS围栏或1个矩形封闭式TBS围栏,围栏采用长60米、孔径≤1cm的金属网。根据地块特点和田间管理便利需求,在适合的田块边缘(田埂)位置按直线方式固定围栏,地上部分高45厘米,埋入地下的深度为15厘米。沿围栏边缘每间隔5米平齐地面剪一长宽约5厘米的洞口,洞口下缘需与地面平齐。沿围栏边缘埋设捕鼠筒,上底面向上埋至与地面齐平,直线一边紧贴金属网洞口,共埋设捕鼠筒12个。TBS围栏监测设备放置时间为作物播种前10天至收获后1个月。每天早晨检查每个捕鼠桶,及时取出桶内捕获鼠,清理土块、垃圾等落入物。每天记录捕获鼠所在的桶编号,以及鼠种、性别、体重、体长、雌性胚胎数及雄性睾丸下降状况等指标。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将害鼠冻存于-20℃冰柜,留待制作标本。
(三)鼠害防控技术
一是毒饵站灭鼠技术。毒饵站是鼠类能够自由进入取食而其他动物不能进入取食的一种灭鼠装置。目前的主要类型有竹筒毒饵站、PVC管毒饵站、塑料毒饵站、矿泉水瓶(饮料瓶)毒饵站、花钵毒饵站、瓦筒毒饵站、水泥毒饵站等。选择当地取材方便的材料制作毒饵站,鼠密度在10%以下的农田,每亩放置毒饵站1个;鼠密度在10%以上的农田,每亩放置毒饵站2个,用铁丝将毒饵站固定于田埂或沟渠边,离地面2—3厘米。农舍每户投放毒饵站2个,重点放置在房前屋后、厨房、粮仓、畜禽圈等鼠类经常活动的场所,用砖块等重物固定。每个毒饵站投放毒饵20—30克,放置3天后根据害鼠取食情况补充毒饵。一般连续置放2—3个月,不用时回收留待再次重复使用。
二是TBS灭鼠技术。TBS也称围栏+陷阱捕鼠器灭鼠技术,是利用鼠类行为习性捕杀害鼠。对鼠密度较高的农田,在春播或插秧前沿田边(或田埂)设置长60米的线形TBS(L—TBS)、孔径≤1厘米的金属网围栏,按直线方式固定,围栏地上部分高45厘米,埋入地下的深度为15厘米,每5米设置一个捕鼠器(连续捕鼠笼或捕鼠桶),共12个。每个捕鼠桶上部直径25—30厘米,下部直径30—35厘米,筒高50—55厘米,底部留4个直径小于0.5厘米的圆孔,使筒内雨水能够渗出。紧贴围栏与捕鼠器平齐地面剪一长宽约5厘米的洞口,连续捕鼠笼或捕鼠桶开口朝向相反的方向。也可在田间围成矩形TBS(R—TBS)20×10米的围栏,并在周边设置12个筒状捕鼠器。一般按面积200亩左右田块设置1个60米TBS围栏即可有效防控害鼠,TBS围栏设置的时间为整个作物的生长期。有条件的地方,可开展超大TBS围栏灭鼠示范,即采用多个常规TBS围栏组成1个超大TBS围栏进行农田害鼠控制,可增加防控面积。
三是综合灭鼠技术。农户住宅区可采用鼠夹、鼠笼、粘鼠板等进行物理灭鼠措施。地上鼠可采用杀鼠剂配制毒饵灭杀,可选用第一代(杀鼠醚、杀鼠灵等)或第二代(溴敌隆、溴鼠灵、氟鼠灵等)抗凝血杀鼠剂成品毒饵根据鼠密度范围采用一次性饱和投饵,鼠密度5%—10%区域,每亩投放毒饵100—200克,鼠密度更高的地区,宜酌情加大投饵量,具体的投饵量可按鼠密度值10%200克计算。采用抗凝血杀鼠剂灭鼠时应配备专用解毒剂维生素K1。此外,可采用具有灭杀和不育作用的雷公藤甲素成品毒饵灭鼠,每亩投放100—200克。对于鼠密度持续较高的地区,可采用不育剂莪术醇成品毒饵与化学杀鼠剂成品毒饵配合使用,一次性饱和投饵,每亩同时投放化学杀鼠剂毒饵100克、不育剂毒饵100克,以化学杀鼠剂杀灭降低播种前鼠密度,减少对作物出苗的影响,利用不育剂控制鼠害繁殖,降低出生率,进而实现鼠害可持续控制。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责任落实。各地要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落实鼠害防控属地责任,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将鼠害监测防控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多渠道筹措经费,按照“五统一、五不漏”的统一灭鼠工作要求,认真抓好统一灭鼠工作。
(二)强化鼠情监测。各个监测点要按照鼠情监测技术规范要求,按时开展鼠情监测,及时上报监测数据和发布灭鼠情报。
(三)强化示范宣传。各地要因地制宜在鼠害重发区开展统一灭鼠技术示范工作,带动面上灭鼠工作的开展。通过广泛宣传,向广大农民普及科学灭鼠技术和安全防护知识,不断推动灭鼠技术的科学普及和下田落地。
(四)强化指导服务。各地要根据鼠情监测具体情况,及时开展鼠害防控技术指导,全力将鼠害损失率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实现“鼠口夺粮”保丰收。要切实加强杀鼠剂使用风险排查,避免人畜中毒和环境污染等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