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做好甘蔗放蜂治螟三年行动(2022—2024年)2022年示范创建工作的通知(桂农厅办发〔2022〕11号)
有关市、县(区)农业农村局:
人工释放赤眼蜂是我区防治甘蔗螟虫可靠、可行、科学、安全、高效的最佳途径,是我区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最具区域特色和引领作用的优质高效技术。2018年农业农村部将赤眼蜂生物防治列为全国农业主推技术之一。2019—2021年,我厅启动实施“大面积放蜂治螟生物防治技术创新示范三年行动”项目,示范应用放蜂治螟,取得显著成效。为巩固和扩大工作成效,自2022年起,我厅继续统筹安排专项资金,实施新一轮“甘蔗放蜂治螟三年行动(2022—2024年)”,进一步推进生物防治技术创新示范工作。现就2022年甘蔗放蜂治螟示范创建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围绕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工作主线,依靠科技进步,创新农企合作共建和多元投入机制,完善补助政策,加快成果转化和病虫害防控方式转变,大面积集中连片整体推进放蜂治螟生物防治技术示范应用,构建蔗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
二、目标任务
加强农企合作,联合广西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西糖业集团有限公司,重点在其管辖的农场公司蔗区和制糖公司农村蔗区集中连片开展大面积统一放蜂治螟生物防治技术创新示范工作,力争全区全年示范推广面积150万亩次以上,全面推广应用甘蔗螟虫生物防治、农药减量增效控害技术模式,实现蔗田增产、蔗农增收、糖企增利、财政增税、农药减量、生态良好。
三、实施地点与要求
(一)实施地点
柳州市柳城县,北海市合浦县,防城港市上思县,钦州市灵山县、钦北区,贵港市港北区,河池市大化县,崇左市扶绥县、大新县,来宾市象州县、兴宾区和武宣县12个县(区)的广西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蔗区及广西糖业集团有限公司农村蔗区。
(二)实施要求
1.建设示范区。继续加强与广西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广西糖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示范基地,集中连片整建制(全农场、整乡、整镇)建设示范区(基地),推动生物防治技术示范应用上新规模、出新成效、成新亮点。
2.加强放蜂管理。各示范区建立放蜂档案,明确放蜂时间、发放数量、发放人员、签领人员等具体信息,加强部门间合作,共同做好蜂卡的发放、签收工作。严格按照《螟黄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技术规程》进行操作,确保防治效果。
3.开展效果调查。加强项目跟踪,适时组织专家,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多方现场验收查定,调查指标包括螟卵寄生率、枯心率、螟害节率、螟害株率、断尾率及糖分测定等,科学评估放蜂的效果效益。
四、技术措施
(一)释放时间
整个甘蔗生长期共释放赤眼蜂4—5次。其中,蜂卡释放5次,第1次在越冬代蔗螟成虫始见期释放,第2次在蔗螟成虫始盛期释放,第3次在蔗螟成虫高蜂期释放,第4、5次在第二代蔗螟成虫始盛期与高峰期释放;蜂球释放4次,第1次在越冬代蔗螟成虫始见期释放,第2次在蔗螟成虫始盛期释放,第3次在蔗螟成虫高蜂期释放,第4次在第二代蔗螟成虫始盛期释放。
(二)释放方法
每亩蔗田每个生长季释放赤眼蜂2.5万头以上,选择无大风、无雨天气释放。采取人工方式放蜂的,每个生长季共释放5次,每亩每次释放5张蜂卡,蜂卡均匀放置并粘在蔗叶背面,以防雨水冲刷和阳光直射。应用植保无人机投放蜂球方式放蜂的,每个生长季共均匀释放4次,前3次每亩释放4个蜂球,第4次每亩释放3个蜂球,合计释放15个蜂球。
(三)效果调查
1.螟卵寄生率调查:在第二次放蜂7—10天后,分别对放蜂区和对照区进行蔗螟卵寄生率调查。
2.枯心率调查:每块田随机调查5个点,每点连续调查100株,共500株,记录枯心数。
3.螟害节率、螟害株率、断尾率调查:
螟害株率(%)=被害株数/调查株数×100
螟害节率(%)=被害节数/调查节数×100
断尾率(%)=断尾数/调查株数×100
4.有效茎数调查:每亩有效茎数(株)=(每米平均有效茎数×667m2)/平均行距(米)
5.测定甘蔗产量和糖分:根据公式亩产=0.7854×茎径2×(茎长-30)×有效茎数/1000测算产量
五、工作措施
(一)提高站位认识
生物防治技术是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公认最安全科学、最优先采用且行之有效的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农药减量增效、绿色防控、放蜂治螟工作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精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重要抓手和技术突破口,各地务必提高认识和政治站位,持续、深入推动绿色防控、生物防治技术应用,着力促进技术、服务和机制“三个创新”,推动全区农药减量增效、绿色防控工作既定目标顺利实现。
(二)强化组织领导
有关市、县(区)农业农村部门要高度重视生物防治工作,强化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明确工作分工,深入调查研究,落实人力、物力和各项措施,建立上下联动、多方协作的工作机制。自治区植保站具体负责生物防治工作的组织管理、统筹安排、工作指导、检查验收和绩效考评,组织专家对赤眼蜂生产企业提供的蜂卡进行质量检验;放蜂示范区有关县(区)农业农村部门和广西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西糖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当地放蜂治螟工作的具体实施,制定工作实施方案,保证圆满完成既定目标任务。
(三)持续合作共建
近年我厅积极开展甘蔗螟虫生物防治技术协作攻关和示范应用,率先联合广西农垦系统创新形成了多元投入、多方协作、项目拉动和示范带动、融合统防推进的产业化推广机制。2022年,我厅继续统筹安排本级部门预算及财政支农补助市县甘蔗放蜂治螟生物防治专项资金1100万元,主要用于采购蜂卡发放给示范区蔗农进行物化补助,每亩甘蔗螟虫生物防治购置蜂卡成本85元。其中,广西农垦集团示范蔗区财政资金每亩补助25元,广西糖业集团制糖公司和广西农垦集团农场公司自筹配套资金每亩60元;广西糖业集团制糖公司农村示范蔗区财政资金每亩补助85元。各生物防治创新示范蔗区由专业化生物防治企业提供全程技术服务。有关市、县(区)农业农村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财政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大投入力度,保障资金及时落实到位,全面开展生物防治创新示范与推广工作,积极探索完善生物防治补助政策和机制。
(四)加强监测预报
放蜂区设置性诱剂诱蛾点监测田间螟蛾的发生情况,同时结合发育进度进行调查,准确掌握螟虫生长发育进度,确定最佳放蜂时间。
(五)加强宣传培训
放蜂区要通过组织专题培训、示范展示、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大力开展技术宣传培训,培训放蜂区干部、蔗农、放蜂队员不少于1000人次,让广大用户掌握放蜂技术要领,让广大群众看见放蜂治螟的效果效益,亲身感受放蜂治螟带来的实惠,提高自发应用的积极性。
(六)加强检查指导
实行联系检查和巡回指导制度,自治区植保站要组派工作检查组,专家采取日常联系指导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形式,督促指导各地做好项目实施工作,同时组织做好项目实施跟踪和调度,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各项工作和技术措施落到实处。
(七)强化绩效总结
自治区植保站负责制订生物防治年度绩效目标任务,组织指导有关市、县(区)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和技术要求实施项目和开展绩效考评工作。2022年12月15日以前,放蜂区内有关市、县(区)农业农村局要将项目总结和绩效报告报送自治区植保站,总结要有数据、有效果、有评判、有建议,为全区进一步大规模开展绿色防控、生物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联系人:自治区植保站防治科覃保荣,联系电话:0771-5868258、13878189801。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办公室
2022年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