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关于自治区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025668号代表建议的答复(桂农厅函〔2025〕327号)
莫薇等6位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完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建议(2025668号)》,由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交由我单位办理,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健全保护体系和提升保护能力方面
(一)地方政策法规方面。自治区高度重视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积极做好谋篇布局,出台了相关专项规划、方案和实施意见。《广西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2021—2035年)》《关于加强广西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施意见》均提出了全面加强我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加大力度建立健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广西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和广西“十四五”种业规划明确将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列为重点任务;根据《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关于确定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推进农业种质资源登记工作的通知》(桂农厅发〔2020〕126号),组织开展了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确定和农业种质资源登记工作;《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库建设工作的通知》(桂农厅办发〔2022〕82号)分类布局建设自治区级农作物、畜禽、水产、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场、区、圃)。
(二)种质资源保存保护方面。自治区圆满完成全国种质资源普查各项任务,共收集并编目入库农作物种质资源3912份,野生稻、甘蔗、糯玉米种质资源保存量分别占全国的1/2、1/2、1/3,稻种资源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共普查132个畜禽品种、3个蜂品种和64个蚕品种,畜禽资源群体数量约1485万头(只、羽);登记并列入《国家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种类名录(2023年版)》的种质资源319种,数量排名全国第三。建立农业种质资源现代复份保存技术体系,完成德保矮马、东山猪、涠洲牛等地方品种8.24万份以及全州禾花鲤、拟穴青蟹、马氏珠母贝、黄沙鳖、中国鲎等71种广西特色水产种质资源3.15万份遗传材料的采集、制作和保存。自治区已建立国家级和省级相衔接的种质资源保存保护体系,分类分级布局建设农业种质资源库(场、圃),建成国家级农业种质资源库、圃、场9个,自治区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97家。此外,自治区农科院新建的自动化智能化广西作物种质资源库,资源保存容量40万份,可满足未来30年广西农作物育种、基础研究、产业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等重大发展需求。
二、关于加强政策支持方面
(一)财政扶持方面。自治区统筹财力支持育种创新、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推广等关键环节,为现代农业发展、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供物质保障。一是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推广。2024年、2025年分别筹措中央和自治区农业产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6460万元、5510万元(提前批下达),集中支持畜牧业、种植业、渔业等领域种质资源保护、品种培育创新、优质品种应用推广;二是深化农业科技领域服务推广。2024年、2025年分别筹措中央和自治区资金6915万元、6723万元(提前批下达),支持选派4000名以上乡村科技特派员、100个科技特派团深入村社区、基地(农户点)开展实地科技服务、科技培训,加快良种良法应用推广;三是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4年、2025年分别安排3060万元、3060万元支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建设,支持家禽、生猪、水稻、渔业等创新团队引进和育成示范新品种、新技术,促进成果在养殖户中应用推广。2024年、2025年分别安排1.65亿元、0.79亿元用于开展包括水稻、糖料蔗、禽畜等领域育种、防疫科研项目,促进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协同创新,实施“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行动;四是2024年安排4350万元支持自治区农科院南繁基地提档升级项目建设。当前自治区财政已将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相关经费列入自治区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预算,并及时下达市县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农技推广等相关工作经费。
(二)用地保障方面。自治区积极做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用地要素保障工作。一是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保障,在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完善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目前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贵港市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全部获批实施,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项目建设提供新一轮规划保障;二是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办公室关于明确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数据库使用规则的通知》(桂自然资办〔2025〕22号)、《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规范城镇开发边界局部优化成果管理的通知》(桂自然资办〔2025〕12号)等文件,对符合相关情形的建设项目,可依据总规办理用地审批、开展城镇开发局部优化调整工作,优化用地布局,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项目落地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目前,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已指导贵港市完成城镇开发边界局部优化工作,重点保障了约309公顷用地需求;三是全力保障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印发《关于预安排2025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通知》(桂自然资办〔2025〕6号),明确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双百双新”项目等,由自治区核销保障计划指标;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项目中符合条件的,可在完成用地报批后由自治区核销计划指标;同时,预安排贵港市计划指标3500亩,可用于保障急需建设的项目用地。
(三)人才扶持方面。我区历来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及各类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在推进广西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薪酬政策,落实单位高层次人才及急需紧缺人才薪酬制度自主权,支持各事业单位完善内部分配制度,加大对急需紧缺人才的薪酬激励和倾斜力度,并持续推进农业系列职称制度改革,加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允许按照一定比例自行确定高层次(紧缺)人才薪酬制度改革范围;二是允许自主确定高层次(紧缺)人才工资水平、工资分配形式;三是高层次(紧缺)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制、项目制等多种收入分配机制;四是高层次(紧缺)人才薪酬单独核定、台账管理,列入单位成本支出项目,不列入、不占用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五是健全职称层级,组建自治区农业系列正高级职称评委会,结束了广西不能自行开展农业系列正高级职称评审的历史,实现了自主评审农业系列正高级职称;六是完善职称评价标准,注重分类评价和面向基层一线倾斜,制定专门的评审条件,适当放宽学历和年限要求,将基层工作时长作为破格参评的条件之一。近五年来,全区农业系列取得高级职称3532人,高层次(紧缺)人才薪酬待遇逐年提高。
三、关于加深开发利用方面
(一)平台建设方面。我区不断推进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和共享利用,积极参与国家农业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体系建设,建立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综合性共享平台1个,水稻、玉米等种质资源专业共享平台2个,广西渔业生物种质资源信息数据库共享平台1个,为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等提供有效服务。
(二)优异种质资源挖掘和利用方面。我区已成立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推广单位、企业等组成的22个创新团队,面向34个农业产业(农产品)组织开展农业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培育联合攻关,推进资源利用和新品种开发。2024年全区通过国家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30个,其中水稻24个、玉米6个,登记非主要农作物品种39个;通过国家鉴定畜禽遗传资源2个;通过国家审定家禽、蚕、水产新品种(配套系)4个。
(三)企业扶优方面。一是强化科企合作。扎实推进国家、自治区育种联合攻关,推动国家种业阵型企业与科研单位对接,开展科技、资源、技术、人才长期战略合作,共享科研设施平台。中国水稻研究所与广西兆和种业公司共建的中国水稻研究所(广西)优质稻育种研发中心在南宁市正式挂牌成立。二是推动国有企业参与种业发展,广西农村投资集团成立广西种业集团有限公司,重点在甘蔗种苗等优势领域发力。三是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持续举办“看禾选种”“好种好品”擂台赛等系列活动,将区外种业企业“请进来”;支持广西种业企业“走出去”,参加中国种子大会等全国性种业展会,激励引导育种创新与市场需求、产业发展相融合。
下一步,我区将继续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依托种质资源保护单位,推进优异种质资源和地方特色优良品种的保护与挖掘利用,提升现代种业竞争力。一是围绕广西特色重点品种培育、关键技术、特色产业需求三个方面开展攻关。重点推进甘蔗、芒果、桑蚕等广西牵头的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工作;二是强化成果推介,依托国内外种业展销会、广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介会等活动平台,多渠道、多形式展示广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提高广西种业品牌影响力;三是积极争取资金支持。组织有关科研机构、种业企业按照相关科研项目指南要求积极申报农作物、畜禽、渔业等领域育种创新项目,加大跟踪指导力度,持续争取中央和自治区资金支持种质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等工作。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支持。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2024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