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关于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20240048号提案的答复(桂农厅函〔2024〕822号)
王冬梅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中国—东盟热带种业“硅谷”,协调助力种业振兴计划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规划引领,协同市县区发展种业科技园区产业方面
一是出台种业规划,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以自治区人民政府名义出台《广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把现代种业、设施农业、数字农业作为我区“10+3+N”现代农业产业中的3大现代农业支撑产业。出台了我区“十四五”种业专项规划,从种质资源保护、种业创新攻关、建设种业基地等方面对全区现代种业发展进行统筹布局。二是加快我区南繁基地提档升级。积极响应《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3—2030年)》,完成了《广西农业良种海南南繁育种基地提档升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在崖州湾南繁科技城筹建广西农业良种南繁研究院,集聚区内外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共同建设广西种业实验室,加速融入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构建广西种业核心区。三是依托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打造种业园区。截至2024年5月底,累计创建了34个以种业为主导产业的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涵盖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多个产业,逐步构建自治区级、市级、县级种业园区协同发展的局面。其中,南宁市创建了邕宁区一遍天原种猪产业核心示范区、横州市万川种业产业示范区等10个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
二、关于政府科研推广部门与现代产业园区共建联动方面
一是与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开展育种联合攻关。积极组织开展甘蔗、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种质资源引进、收集、基因挖掘、种质鉴定、开发利用及新品种选育工作。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广西大学、南宁市万大农业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校及企业开展广西农作物育种攻关,协同构建“数字农业”,推动生产过程向数字化、高效化、精准化方向转变,助力现代化种业发展格局。二是大力支持与东盟国家开展联合研究。重点支持自治区农科院、广西大学、万川种业、广西药用植物园等单位与越南、泰国、老挝、缅甸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通过开展杂交水稻、葡萄、玉米、甜瓜等品种的联合研究,引进了一批农业新品种,丰富了我区种质资源。三是建设了一批面向东盟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以科技项目形式支持自治区有关机构联合东盟国家建设了中国(广西)—东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中国(广西)—老挝功能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基地、中缅企业海外农业研发中心、中越边境农业科技走廊、中越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控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及示范基地,有力提高了我区与东盟在热带农业领域的研究水平。
三、关于优先服务保障方面
一是出台种业政策文件。以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名义印发《广西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出台我区“十四五”种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明确了我区种业发展目标方向及主要任务。二是建立协调工作机制。建立了种业振兴行动厅际工作协调机制,凝聚工作合力,统筹协调推进全区种业振兴工作。“十四五”以来,我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种业企业开展种质收集保存、种质开发利用、品种选育繁育等工作,力争突破一批制约农业产业生产发展的关键品种和技术,从种源上保障重要农产品的供给安全。三是加强科技项目支撑。2023年我区组织实施了“绿色低碳排节水抗旱稻种质创制及新品种选育”“耐热高繁殖力湖羊新品系选育及示范推广”等26项种业创新项目,共计资助科技经费6832万元,其中,立项实施“水稻耐旱、耐瘠优质高产新品种的选育及示范”等广西现代特色农业“尖锋”专项8项,资助科技经费3620万元。
下一步,我区将积极推动中国—东盟农业科技合作,提高热带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一是支持构建热带种业领域的国际科技创新平台。通过支持建设面向东盟的科技创新合作基地、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技术示范基地等,提升我区与东盟在热带种业领域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二是支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围绕热带作物、农产品加工、种质资源库建设等重点内容,支持园区引进农业科技型企业、建设科技服务平台、引进科技人才,全面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三是强化项目引领带动。我区将继续在“十四五”广西科技计划项目指南中设置“现代种业新品种研发”等专题方向,鼓励相关科研主体申报广西科技计划项目,争取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用于广西生物种质资源开发与研究,并对符合“十四五”广西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要求的相关领域平台建设项目予以优先支持。同时针对广西农业产业亟须的种业创新需求,在现代特色农业“尖锋”专项中设置专项新品种研发课题,组织区内外优质科研力量集中突破我区种业“卡脖子”问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2024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