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农业农村厅2024年工作情况和2025年工作安排
2024年以来,我厅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按照自治区决策部署,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较好地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我区在多个全国会议作交流发言,高质量推进二轮土地延包整区试点、防返贫致贫“两化”工作模式等相关经验获得全国性推荐,10个典型案例入选第五届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一、2024年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我厅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涉农资金377.94亿元,其中衔接资金189.59亿元、增长0.53%,统筹实施设施农业提升等“七个行动”,部署打好粮食保丰收等“十场硬仗”。2024年,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达4751.54亿元,比上年增长4.3%,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总量和增速居全国第一梯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54元、名义增长7.0%,增速全国第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7.1%、提高1.8个百分点,农民钱袋子更鼓,农村消费更旺。
(二)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实现稳产保供。一是粮食再获丰收。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新建高标准农田152万亩,有序推进“非粮化”和撂荒耕地治理,实施水稻增密增穗等三大行动,成功应对17轮强降雨特别是超强台风“摩羯”影响,粮食丰收到手。全区粮食播种面积4262.7万亩、增长0.25%,总产量1403.8万吨、增长0.6%,连续五年“双增长”,总产量时隔7年重站上1400万吨台阶;单产329.31公斤/亩、增长0.35%,创历史新高。二是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能繁母猪保有量保持在210万头左右,牛羊养殖整体稳定,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增长0.7%;糖料蔗面积约1135万亩;蔬菜播种面积超2600万亩,其中秋冬菜1520万亩以上,蔬菜产量超4600万吨,产量实现“十四连增”;水果产量达3393.96万吨、增长5%,连续7年全国第一;蚕茧产量占全国60%以上,连续20年居全国首位;渔业、茶叶、中药材发展势头良好。
(三)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一是扎实开展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健全“两化”模式,实现“人找人”向“数据找人”转变,大幅减轻基层负担,2024年12月底纳入监测对象超六成稳定消除风险,户均享受帮扶措施4.15个。二是狠抓帮扶产业升级和务工就业规模稳定。落实“四个一批”要求推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超六成“红黄”级项目风险降级。脱贫人口务工规模290.31万人,完成目标的108.2%。三是聚焦重点人口保增收。对4.2万户脱贫户和监测户进行提级帮扶,脱贫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4%,增速排中西部省份第4位,33个国家脱贫县全部实现“双高于”。四是加强重点区域帮扶。下达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央和自治区衔接资金74.1亿元,占全区的39.1%。五是支持易地搬迁后续发展。安排衔接资金11.7亿元,建设后续扶持项目640个,有劳动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户基本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六是深化粤桂协作和定点帮扶。获得广东财政援助17.6亿元,广东帮助采购销售特色产品236.3亿元,粤桂协议年度任务超额完成。获得中央单位向定点帮扶县投入资金5.34亿元。
(四)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一是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召开现场会推介“套叠法+立体农业”模式,用好专项资金、贷款贴息撬动投资,保障重大设施农业项目落地,预计全区设施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三分之一。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比上年提升1.29个百分点。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新建2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累计9个,居全国第一梯队),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累计10个),9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累计64个),项目数创历年新高。三是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累计培育农民合作社6.05万家、家庭农场13万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876家。启动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三年行动,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7.4%,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较上年增长5.3%。加快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新增储藏能力约50万吨。打造了18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农村电商销售风生水起,直播成了新农活,柳州螺蛳粉、武鸣沃柑、融安金桔等“土特产”搭乘电商快车,走向全国、畅销海外。四是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达1990个、比上年增长9.5%,12个地理标志品牌入围2024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区域品牌百强榜,连续两年排全国第二。
(五)乡村建设水平持续提高。一是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健全“千村引领、万村提升”工程实施机制,1.26万个项目纳入国家项目库。安排自治区衔接资金10亿元,梯次打造桂风壮韵浓郁的和美乡村。二是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94.5%,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行政村比例达98%,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比上年提高12.1个百分点。三是集成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化肥、农药利用率稳步提升,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均达88%以上。
(六)乡村治理水平有效提升。一是创新实施乡村治理模式。推广“两制一化”典型模式,积分制、清单制覆盖率分别达82.8%、90.1%,均超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实施清廉乡村建设提质增效三年行动。专项整治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突出问题,整改财务管理不规范的村4537个,清查核实年度农村集体资产较上年增长8%。三是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和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移风易俗“五个统一”工作试点,150个试点村婚丧花费压减二至五成。成功举办全国乡村乒乓球邀请赛、广西首届和美乡村篮球总决赛以及村跑邀请赛。
(七)农业科技和农村改革双轮驱动持续强化。一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聚焦“卡脖子”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新立项涉农科技项目49项。建成全区首个水稻智慧农场,全年亩产干稻谷超千公斤。选派乡村科技特派员4100多名、组建100个科技特派团服务乡村振兴,遴选发布省级主推技术40项。二是扎实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新审定水稻品种131个,优质稻占85%。成功从国外引进1万枚水牛优质胚胎,品种改良周期有望大幅压缩。有序推进德保矮马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三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启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区试点工作,34个二轮土地承包试点县顺利完成年度任务。完成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任务和农村乱占耕地建住宅专项整治试点工作,3个试点县全面完成中央规定任务。开展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区试点,顺利通过中期评估。
(八)农业对外交流和区域合作成效显著。一是推动农业高水平开放。承办首届中国—东盟农业合作会议等活动,累计建设农业对外合作“两区两站”29个。成功举办广西国际农业博览会,吸引国内外1985家企业参展。实施“桂品出海”工程,2024年全区农产品出口157.7亿元、增长3.6%,水产品等出口达两位数增长。二是主动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编制平陆运河沿线乡村振兴示范带规划,沿线打造了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三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累计打造供大湾区“菜篮子”基地82个,培育“圳品”226个。开展粤企入桂行动,给予15条更加优惠政策,引进涉农企业408家,到位投资159.6亿元。
二、2025年工作计划
落实落细中央和自治区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区。力争全区粮食总产量达282亿斤,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5%左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
(一)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扩种双季稻稳住基本盘,推广增密增穗等增产技术,探索粮(油)桑复合种植模式,确保粮食产能稳定。推进耕地质量建设,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持续做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和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实施绿色优质生态蔬菜供应地三年行动,推动蔬菜增产4.5%以上。扶持畜牧业发展,推动猪牛羊禽肉增产2%。拓展深远海养殖,推动水产品增量5%。高质量发展特色农业,力争水果、蚕茧、茶叶、中药材分别增产5%、4%、8.5%和5%。培育咖啡等新产业。
(二)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深化“两化”模式,分类推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稳定脱贫人口务工就业在268.21万人以上。健全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开展衔接工作总体评估,研究制定过渡期后帮扶政策体系,用好粤桂协作、提级帮扶等政策措施给予差异化支持。健全脱贫攻坚财政投入形成资产长效管理机制,推动经营性资产增效、公益性资产持续发挥作用。
(三)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设施装备支撑。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培强创新团队和领军企业,紧盯亟需突破核心技术难题,布局攻关项目。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升级广西南繁基地,加快突破性品种培育推广。实施现代设施农业提升行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加快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推广有序抛秧机等机具。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等应用场景。
(四)着力壮大乡村富民产业。深入实施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三年行动,编制农业强区规划,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高“10+3+N”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业全面绿色转型,集成推广种养循环等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健全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引导各类主体与农户紧密联合与合作。
(五)着力推进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千村引领、万村提升”工程,制定工作要点和任务清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巩固农村改厕成果,推动厕所粪污和生活污水协同治理,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水产养殖尾水处理。
(六)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推广“两制一化”、村民说事等务实管用治理方式,鼓励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精简优化涉农考核。加强文明乡风建设,打造更多“村字号”文体品牌。加强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领域突出问题综合治理。
(七)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扎实推进土地延包整区试点工作,新增29个整县延包试点。利用衔接资金支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加强农村宅基地审批和管理,稳慎推进宅基地历史问题专项整治第二步试点。育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合作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深化农业对外开放合作,探索打造农业跨境产业链和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