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防灾减灾技术指导意见
粮食防汛减灾技术指导意见
(一)水稻。
1.及时排水洗苗。受洪涝灾害的稻田要及时排除积水,扶正倒伏禾苗;及时疏通三沟和田外排水渠道,使沟沟相通,降低地下水位。水系不健全的,要及时搞好田间沟系配套,突击增挖排水口、排水沟,尽快进行排水,以保证水稻根系有良好的通透环境,促进根系恢复生长。对于早稻大田淹没时间较长的田块,阴雨天气可以一次性排干水,如遇烈日高温天气宜逐步排水,先让稻株上部露出水面,夜间脱水调气,日灌夜露,以利水稻恢复生长。排水时,还应注意清除漂浮杂物,把倒伏稻株扶起。扶稻株时要避免断根伤叶,然后用喷雾器喷洗稻株上的泥沙等杂物,使其较快地恢复光合呼吸等生理功能。稻田积水退后,田间水分仍处饱和状态,应开沟排水,使田间土壤水渗到沟中排出,尽快降低田间含水量,使淹水而形成的浮泥逐渐沉实,以促进新根生长。
2. 及时追肥。要根据水稻生育进程、长势长相、叶色等,实行分类调控管理。一是对于禾苗长势弱,叶色退淡出现青黄色及三类禾苗的田块,要及时追施叶面肥,可叶面喷施0.5%~1.0%尿素液和0.2%~0.3%磷酸二氢钾2~3次,每隔7天左右喷1次。二是对于长势一般的田块,可叶面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叶面肥1~2次,每隔7天左右喷1次。三是对于禾苗生长茂盛、长相浓绿的田块不用施肥,要及时开沟排干积水,实行湿润灌溉,降低田间湿度。
3.加强病虫防治。水稻受淹后,叶片受伤,植株抗病力降低,且田间温湿度适宜病虫的生长蔓延,会加重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等病虫害的发生,应特别注意防治。一是坚持合理肥水。力求排灌分家,防止串灌串排,做到浅水勤灌,适当控制氮肥,注意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二是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开展防控工作宣传,正确引导媒体和社会舆论,突出电视预报、滚动字幕等有效措施,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水稻重大病虫发生情况、防治适期、主要技术和防治进展,推动群防群治。三是层层派出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指导群众科学防治,解答、解决群众防治技术问题,组织人员对外出务工农户田块和桑稻混栽区稻田的病虫防治,防止因防治失时、漏治或用药不当而造成重大损失。四是检查督促好面上防治工作,重点排查防治工作落实情况,对漏防、未防和防治效果不理想的田块,及时组织群众二次补防,不留死角。五是根据各地实际,科学推荐使用防治用药品种或配方,指导农民掌握适期施药,正确运用施药技术,确保防治效果,防止农药生产性中毒事件发生。对发生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的田块,采用氯溴异氰尿酸、春雷霉素、醚菌酯、戊唑醇、苯醚甲环唑、三环唑、稻瘟灵等对口药剂进行防治。强降雨通常会导致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害虫迁入,应适时防控,虫口夺粮,可使用醚菊酯、烯啶虫胺、吡蚜酮、呋虫胺、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茚虫威等药剂防治。要求喷药均匀周到,打足所需药液,交替使用农药,对发病较重的田块应适当增加用药次数。同时注意加强药后检查,及时进行补治,以控制病害发展,确保防治效果。稻鸭、稻虾、稻鱼、稻蟹等种养区和种桑养蚕区及其邻近区域,应慎重选用药剂,避免对养殖区域造成毒害;水稻扬花期慎用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等),减少对授粉昆虫的影响;破口抽穗期慎用三唑类杀菌剂,避免药害。
4.及时改种。对受灾已经绝收的田块,及时组织群众修复水毁农田,在确保不影响粮食作物生产的前提下尽快安排下季水稻或改种生育期适宜的高效经济农作物,并对失收地块安排好种植后季作物。
(二)玉米。
1. 及时排水洗苗。玉米既怕干旱但又不耐渍,受灾后要及时清沟排水增加土壤通透性。对倒伏的植株要及时加固扶正,对粘有泥浆的叶片喷水清洗,以恢复叶片正常的光合机能。
2.及时抢收。对已成熟的玉米要抢晴尽快收获,做到成熟一苞收获一苞,避免再次灾害带来的损失,并及时挂藏晾干和脱粒归仓,减少损失。
3.施肥。要结合培土及时增施速效肥,一般亩施尿素3-5公斤、复混肥5-10公斤,以尽快恢复生长,提高植株抗逆性,提高单产。如植株受灾严重且玉米已进入黄熟,则抓紧时间及时采收。
4.加强田间管理。一是及时开沟排涝。对尚未完全成熟的玉米,要搞好排水措施,及时开沟排涝,以降低田间土壤和空气湿度,避免淹水时间超过半天,确保玉米正常生长。二是及时补施氮肥。玉米生长后期虽对涝渍敏感性降低,但淹水时间不应超过1 天,受涝后应注意补施氮肥,促进玉米恢复生长。三是及时扶直培土。对受灾倒伏的玉米,要及时扶直,并中耕培土,增强抗倒伏能力,恢复叶片自然分布状态,降低产量损失。四是加强灾后病虫防控。要注意防控草地贪夜蛾、玉米螟、大小叶斑病、玉米纹枯病、锈病等病虫害。
5.提前做好秋玉米抢播准备。各地要认真调配落实好秋玉米种子等生产物资,适时抢播。秋玉米产区要根据当地秋旱发生特点,结合推广应用秸秆还田免耕技术,选择适宜的播种期,以避免苗期遭遇高温,抽雄期遭遇“卡脖子”旱。及时组织技术人员进入村屯开展技术培训,发放技术宣传资料,办好示范样板片,提高技术到位率,确保晚造增产丰收,把早造的损失补回来。
蔬菜防汛减灾技术指导意见
一、灾前防御
广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夏天气温高、降水多,暴雨、热带气旋、大风等气象灾害较为常见。蔬菜产业是广西重要的经济产业,但蔬菜大多不耐涝(水生蔬菜除外),每年汛期都给蔬菜生产带来重要威胁。为了有效应对暴雨、台风、洪涝等灾害,应在汛期来临之前就采取必要的防御措施。
(一)地块选择。选择排灌方便的地块种植蔬菜,以便在汛期能迅速排出积水。
(二)起高垄。在整地时起高垄,畦高30cm以上。因多数蔬菜根系较浅,挑深沟、起高垄可有效避免蔬菜根系和植株遭洪涝为害,减少损失。
(三)及时采收。蔬菜生长迅速,在蔬菜产品达到采收标准时及时采收,以免洪涝灾害带来损失。
(四)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关注天气预报,遇到有大暴雨、台风等恶劣天气预报,可适当提前抢收蔬菜,并做好排涝准备,如疏通排水沟、做好抽水准备等。
二、灾后恢复生产技术
在遭遇强降雨天气,农田受淹、蔬菜作物受影响较大情况下,为了尽可能减少损失,应积极采取自救及灾后恢复生产措施。
(一)清理沟畦,排水抢救。对具有挽救可能的作物,集中一切排水设备,及时疏通沟渠,排出积水,缩短受淹时间,减轻损失。
(二)了解灾情,分类指导。对受灾严重的菜田,根系已死亡的蔬菜要及时清理田园,并亩施石灰25~30公斤消毒后精细整地,重播蔬菜或改种其它经济作物。对一些受淹较重但根系仍有吸收能力的茄子、椒类、冬瓜等蔬菜可通过剪除地上部过密的枝叶或用遮阳网短期进行遮阴,防止涝后突晴曝晒,减少蒸腾,预防生理性失水引起萎蔫;对其它瓜类蔬菜,可剪去部分黄叶、烂叶、老叶,适当中耕、培土、压蔓,促进根系发育,恢复植株生长;对豆类、叶菜类可用水唧筒喷水冲洗叶片,把附在叶片上的污泥冲洗干净。
(三)加强肥水管理,恢复菜苗生长。针对不同田块灵活确定肥料的追施量,受涝严重、肥料流失严重和苗体偏大的田块适当多施;受涝轻、肥水流失少,苗体偏小的田块要适当少施。同时可在天气转好后进行叶面喷施肥料,可选择水溶性肥料进行叶面喷施,7-10天喷施一次,连喷2-3次,以促进蔬菜生长。
(四)及时采收上市。能采收上市的叶菜、豆类、瓜类等蔬菜要及时采收上市,减少损失。
(五)抢晴用药,综合防治病虫害。洪涝过后极易引起斜纹夜蛾、粘虫和软腐病、霜霉病、炭疽病、疫病以及各类生理性病害,故退水后要针对不同品种、受害程度及时喷施杀虫、杀菌剂。另外结合防治病虫害,加强温度、水分管理,及时通风换气,养分供应要少施氮肥,增施钾肥、生物肥和腐植酸等肥料,可适当喷洒一部分叶面肥,如喷施0.2~0.3%的磷酸二氢钾或芸苔素内酯等,补充各种养分,以便提早调节、恢复生长机能,保证蔬菜正常生长。
(六)安排后作,抢时播栽。对受淹时间过长、菜苗已经死亡的田块,如叶菜类的大小白菜、瓜类、茄类或不耐浸的其它蔬菜;要及时安排好重新播种或改种工作。洪水过后,要及时施用石灰消毒,然后抢晴整地,安排好播种期,可优先考虑安排种植生长期短、生长快、产量高的叶菜类等品种,确保蔬菜均衡上市。同时,有条件的菜农利用设施进行快速育苗,并实施设施栽培,以确保蔬菜及时上市。
果园防汛减灾技术指导意见
一、做好防范和抵御自然灾害的基础性工作
(一)科学布局,实行区域化种植。按照不同区域生态特点,优化产业布局,推动水果产业向适宜和最适宜产区发展,建设优势产业区(带),把最优良的品种布局在最适宜的区域,重点推广抗旱耐涝的砧木及其优良品种的砧穗组合。
(二)高标准建园,完善果园基础设施。搞好果园规划设计,建立果园生态防护林体系,优化果园生态环境;完善果园水、电、路、渠等配套设施,特别要建设好果园排灌系统。
(三)做好果园管理,增强果树抗逆能力。通过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容重,养壮根系,提高树体抗性;加大病虫害综合防治力度,强力推进绿色生产和质量安全。
(四)建立防涝种植模式。对地下水位较高或地势低洼的果园,要形成深沟高畦栽培模式,利用果园围沟、中沟和畦沟,做到沟沟相通。对平地果园,要加紧修整和加固排水沟渠,保证完善畅通。对山地果园,要把果园四周的防护沟修通、加深、加固,利用顶部的防护沟作集洪沟,两旁的防护沟作泄洪沟,确保果树安全度汛。
(五)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和预警能力建设。重视加强短期、中长期天气预测预报,提高极端灾害性天气预警的超前性、准确性;建立完善各相关部门联动的灾害预警发布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整合信息资源,完善预警平台,做到科学监测、及时预报、主动预警、有效防范。建立健全农村信息服务网络,推动气象信息、生产技术信息在农村及时、有效传播。
二、灾后恢复生产技术措施
(一)及时排水防洪。雨后及时检查果园的积水情况,一旦出现根系被泡,立即开沟清淤,以确保沟渠排水通畅,以及时排降积水,降低地下水位,减少根系受涝缺氧,造成植株受损和病害发生。
(二)扶正、洗叶、清园。对被洪水冲倒的果树要及时扶正,对被浸泡的果园,退水后要及时洗干净叶片,对沉积在果园内的垃圾要及时清除,并用铀制剂全喷洒消毒。
(三)及时施肥、护根、诱根。及时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或复合氨基酸等复合型叶面肥,以补充养分,增强光合作用,加快树势恢复。
(四)及时杀菌防病。在根系受损后果树生产长势变弱,容易发生病害,如荔枝龙眼重点防治霜疫霉病和葡萄炭疽病、黑痘病,柑橘重点防治炭疽病、树脂病、黄斑病、溃疡病以及锈壁虱、红蜘蛛等。
(五)及时保果壮果。针对灾害造成的落果问题,加强保果措施,提高坐果率。针对挂果量不足的果园,加强中后期管理,促果膨大,增加单果重,尽可能把损失降到最低。
(六)及时修补设施。对洪水冲毁的棚架等田间设施,要及时修复并加固,扶正因棚架倒塌拉扯脱落的果树藤蔓,去除残枝败叶,保障果树正常生长。
产养殖业防洪灾技术措施
一、采取安全预防措施
原则:抢险救灾时,特别要注意人身安全,生产人员要配备救生设施,生产过程中不可进行危险操作,遇到危险情况要及时撤离。
1、池塘和山塘水库要注意天气和水位变化,必要时采取加高堤坝、设置围网等措施,防止因洪水漫堤造成损失。
2、网箱养殖要注意预防洪水冲击造成网箱被冲走、冲垮,可采取加固固定绳索和网箱框架等措施。尽可能在泄洪道采取防护措施,如设置拦网等。
3、陆基圆桶和流水槽养殖模式及时关注天气变化,及时检查供电设备,提前做好抗应激准备。做好养殖基地排洪实施设备检修。
二、修复养殖基础设施设备
轻微损失的水产养殖区对养殖设施和塘口堤坝进行全面加固修复,对围网养殖进行扶桩补桩,清除水草等杂物;对生产设施毁坏严重的养殖水体,首先判断养殖水体剩余水产品的数量,然后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剩余养殖水产品的逃逸(如用2~3层拦网拦住养殖设施被毁坏的地方),洪水彻底退去后再进一步修复。对于池塘精养区,要及时整修进排水系统。与外河水位差较高的池塘,应回水减少水位差,防止倒埂逃鱼;其次要及时检查修补进排水口,防止渗漏,以防鱼类再次逃逸。
三、防止疫病发生
洪涝期间,水产动物的各种病原体到处滋生蔓延,极易引起疫病的流行和暴发,所以要加强养殖水域的病原检测,以防各类动物性疾病相互传播。特别是洪水过后,容易引起水产养殖动物的体质减弱,引发其他细菌性及病毒性疾病的继发性感染。同时上游水由于温度、pH值等理化因子与下游水有一些差异,也会导致鱼体不适,造成死亡。此时要做好防病措施。
1、无害化处理:洪灾过后应及时打捞死鱼,迅速进行无害化处理,切忌将死鱼随便乱扔。无害化处理措施包括:深埋死鱼、集中高浓度消毒剂处理、集中高温处理(含焚烧)等。其中以生石灰、漂白粉等消毒处理后再深埋1米以上最为有效。洪灾后,还应强化渔业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的意识,坚持对打捞死鱼的工具、器皿、人员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疫病暴发。
2、消毒水体:水灾之后随着气温、水温的持续升高,水产动物进入快速生长期,也是水产养殖生产的关键时期,因此要高度重视水域环境综合治理。调节水质:洪水过后对水体要消毒,(1)采用化学、物理方法调节和改善水质,如定期泼洒生石灰,每10~15天一次,每次用量每667立方米用生石灰10~15千克化水泼洒,或用碘制剂,按说明使用。(2)适当延长增氧机运转时间。一般要求13:00-15:00和第二天凌晨开动增氧机,尤其下阵雨、无风、无光照的情况下要延长增氧机的开机时间。(3)加强饲养管理,坚持早晚巡塘,天气炎热季节,密切注意观察水产动物的摄食及活动情况。一旦出现缺氧征兆应及时注入新水或开启增氧机或撒入增氧剂。
3、准确诊断科学用药:洪灾过后,养殖水体的生态失衡,水质不稳定,鱼体处于应激状态,很容易发生各种疾病。此时应特别注意对疾病的准确诊断与对症下药,切忌滥用药,杜绝使用违禁药,避免造成次生死鱼事故。传染性疾病防治措施:洪灾后容易出现出血病、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鳃霉病等,对此,可采取内服外用法防治。外用消毒一般可采用生石灰消毒水体,也可对养殖水域采用氯制剂(每亩每米水深200~300克)等消毒剂进行彻底消毒;内服中草药,一般连喂3~5天。侵袭性疾病:一般来说寄生类病害的防治,往往要用药2次,否则寄生虫病害易反复发生。
四、恢复养殖措施
1、及时销售及苗种补放:达到上市规格的水产品及时上市销售,不够上市规格的转移到安全塘口或网箱中暂养,等水位回落后放养,减少受灾损失。做好水生动物养殖适时补放水产苗种,认真做好受灾渔业水域尤其是塘堰和围网区域内剩余水产动物情况的调查,科学评估灾后养殖水域内现存水产动物的数量,以便做好消毒免疫、苗种补放和后期的饲养管理工作。一般可采用拉网检查,或根据水产动物对草料、配合饲料摄食量,估算养殖水域剩余水产品数量。
苗种补放工作:根据当地养殖习惯及苗种存量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品种,针对水产养殖业的特点,此时大多数水产苗种供应已处于晚期,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苗种的问题。(1)回捕。做好湖泊、河沟逃逸苗种的回捕工作,向捕捞渔民和社会捕捞者回收适宜放养的苗种。(2)调剂。养殖户之间就地调剂及从邻近未受灾地区调进苗种,解决苗种补放的缺口。(3)秋繁。有条件的苗种生产企业,可开展鱼苗种的秋季繁殖。在苗种补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水产品苗种的质量问题,杜绝购进病苗、伤苗、弱质苗、假苗,最好由当地渔业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把好苗种的种质关和补放技术关,以免造成二次损失。
2、加强投喂:降雨时由于水温降低,鱼类吃食减少,应适当降低饲料投喂量,防止饲料浪费及预防水质恶化。水灾后,水质变瘦,天然饵料生物量减少,难以保证水产动物正常生长的营养需要,因此,应选择配合饲料、加大饲料投喂量,并坚持“四定、四看、一检查”投饵法,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看天气、看水色、看水产动物吃食、看水产动物活动,检查水下有无残渣剩饵,同时拌饲料投喂维生素C(每千克饲料用300~500毫克),每天一次,连喂5~7天。
附件名称 | 操作 |
下载 | |
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