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人工智能+农业”多点见效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披露“人工智能+农业”工作进展:通过顶层设计筑基、全链条生态构建、示范场景引领及赛事聚能,如今,广西智慧农业已在生产、装备、监管等各环节落地见效,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数字动能。

智能监测桑树生长,广西宜州绿色桑园。喻湘泉 摄
围绕“生产、装备、监管、数据、国际合作”五化升级,广西构建起全域智慧农业生态:生产端,全州5G智慧水稻产业园靠AI气象监测实现90%虫情预警准确率,容县沙田柚基地用AI无人机夜间施药破解传统防治时间限制;装备端,农机信息化平台已联网8525台北斗终端,今年春耕1.8万台农机加装北斗监控、4000台农机配辅助驾驶,1.1万余台农用无人机投入作业,百色市更通过20余场培训培育400余名无人机“飞手”;监管与数据端,全国首个畜牧智慧监管平台贯通“养殖-销售”全追溯,2300余艘渔船加装北斗终端可实时定位“一键报警”,4大类39小类农业数据库整合水利、气象等6类核心数据,为决策提供支撑;国际端则推动捷佳润科技等企业与越南达成智能水肥合作,在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上设立“AI+农业”展区,促成中越智慧渔业等4项跨国合作。
与此同时,示范场景与创新赛事同步发力:灵山县奶水牛、苍梧县茶叶等6个项目获批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获中央资金1.15亿元,6个自治区级试点获600万元资金补助;贵港水稻、崇左甘蔗两大“无人农场”成效显著,其中崇左甘蔗农场靠北斗+AI实现行距误差≤2厘米,土地利用率达95%,水肥节约15%-25%。2025年广西智慧农业创新大赛更吸引国内外239件作品参赛,77件入围决赛,涵盖华为、国防科技大学等团队,将通过长效机制推动优秀成果落地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