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5.3%!广西前三季度经济成绩单出炉
10月24日,自治区统计局与国家统计局广西调查总队联合发布今年前三季度广西经济数据。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前三季度全区生产总值(GDP)21487.0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全国为5.2%)。
数据显示,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前三季度全区生产总值21487.0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569.92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6917.28亿元,增长5.6%;第三产业增加值11999.83亿元,增长5.4%。
前三季度,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0%。农业生产态势良好,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足。
前三季度,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
从主要行业看,造纸和纸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2.4%、28.3%、18.0%、11.7%。
人工智能有力推动产业提升,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加速,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7.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0.2个百分点;光电子器件、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电子元件、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74.6%、60.5%、54.6%、16.5%。
民营经济较快发展,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10.9%。

机器人咖啡。记者 郭燕群 摄
前三季度,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其中,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0.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6.4%,批发和零售业增长5.3%,住宿和餐饮业增长4.8%。
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7.8%。其中,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增长1.4倍,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信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检验检测服务分别增长50.7%、22.5%、20.8%、10.4%。
前三季度,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2%。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显效,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增势良好,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44.2%、40.7%、38.0%。
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平稳增长,限额以上单位日用品类、烟酒类、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4.8%、6.6%、2.3%。
网上零售额增长19.1%,比上半年加快2.5个百分点。


消费市场稳步恢复。自治区商务厅供图
前三季度,全区工业投资同比增长0.9%,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43.7%,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4.6%,主要行业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投资分别增长79.7%、60.8%、44.2%、21.3%。
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持续显效,设备购置投资增长10.0%,比上年同期提高13.1个百分点。
民间投资增长4.4%,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37.3%,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民间投资增长12.0%,拉动民间投资增长6.5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5862.45亿元,同比增长12.7%。其中,出口3451.56亿元,增长21.0%;进口2410.89亿元,增长2.5%。
对东盟进出口3110.18亿元,增长13.2%,占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的53.1%;对欧盟、非洲、拉美进出口分别增长58.0%、28.6%、18.1%。
前三季度,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049.48亿元,同比增长8.3%。投入民生领域的支出4048.5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80.2%,比上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支出分别增长14.7%、13.8%、12.1%。
9月末,全区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9161.31亿元,同比增长6.4%;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56594.69亿元,增长6.0%。前三季度,本外币新增贷款2581.71亿元。
前三季度,全区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5%。城市下降0.5%,农村下降0.5%。
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呈“四涨四降”。其中,衣着、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0.9%、1.0%、1.5%、4.2%,生活用品及服务、居住、食品烟酒、交通通信价格分别下降0.3%、0.4%、1.5%、2.8%。
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上涨0.3%,涨幅比上半年扩大0.2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16元,同比名义增长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6%。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99元,实际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48元,实际增长6.5%。
从收入来源看,全区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名义增长5.9%,经营净收入增长4.4%,财产净收入下降2.5%,转移净收入增长7.4%。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2.21:1,比上年同期缩小0.04。
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8573元,名义增长4.3%。
前三季度,全区城镇新增就业35.54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9.7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46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