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 |
又是一年百香果采摘季。邹兵/摄 |
![]() |
三江侗族自治县布央村生态茶园。 梁秀明 龚普康/摄 |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莫 迪 通讯员 黄 智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考察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
这些年来,广西农业农村系统积极践行“两山”理念,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农业绿色发展之路。
镜头回放,八桂大地的生态之美、发展之变清晰可见。
1 智慧农业
从“会种田”到“慧种田”
夏收时节,走进贵港市益农水稻智慧农场,几乎看不到农民忙碌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多台无人驾驶收割机开足马力抢收。
数据显示,今年农场种植的常规品种“广粮香2号”无人驾驶机插秧单产实测464.46公斤/亩,比2024年单产458.27公斤/亩增产6.19公斤/亩,高于全区早稻单产平均水平。
2024年,广西联合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团队,成功打造这一广西首个水稻智慧农场。农场通过创新应用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决策、精准化作业、智能化管理等关键技术,搭建智能农机管控平台,实现了水稻生产“耕种管收”环节机械化、智能化。
无人收割机高效收割、工厂化集中育秧、植保无人机精准施肥喷药……新技术新模式勾勒出广西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动图景。
“通过构建互联网+物联网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和精准管理耕、种、管、收工作,实现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信息化,既提高农场的管理效率和透明度,又减少了育秧、运秧、插秧、收获等环节对人工的依赖,实现了‘双赢’局面。”农场负责人介绍。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护航”,变化的不只是早稻产量。数据显示,与传统水稻生产方式相比,智慧农场每亩种植成本可降低200元左右,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过去,一人一天收割水稻不过一亩;如今,一台水稻收割机一天收割48亩地左右。
今年,益农水稻智慧农场升级改造,实现耕种管收机械作业情况、农场土壤墒情、病虫害发生情况、气象信息、作物生长状况等数据实时记录并上传管控平台,为水稻生产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益农水稻智慧农场已成为广西农业数字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不仅为“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提供了答案,还让农民实现了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2 科技创新
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眼下,正值百香果采收与销售旺季。走进北流市百香果种植基地,新鲜采摘的果子经清洗、分拣、包装后,搭乘冷链专车发往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开启“鲜”行之旅。
作为我国较早规模化种植百香果区域,玉林市自20世纪80年代末试种以来,已经种植了数十载。2018至2020年,因品种结构单一、病虫害抗性弱、高温季花芽分化受阻等问题,“台农1号”“满天星”等主栽品种产量降低、品质下降,商品果率低,传统的紫色百香果田头收购价仅5—6元/公斤,不少果农陷入增收困境。
为解决百香果商品果率低等问题,广西以种业振兴行动为抓手,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协同攻关种源核心技术。广西钦赐农业科技、鼎田农业科技等企业联合广西农科院、中国热科院等机构,成功选育出钦果9号、壮蜜系列、金都百香系列等甜度高、口感好的高产优质品种,亩产高达1500—2500公斤,实现了科研成果向新质生产力的高效转化。“钦果9号”等优质百香果的出现推动广西百香果产业迎来根本性变革。
通过几年的发展,钦果9号、壮乡蜜宝等黄金品系百香果迅速成为各大水果市场的“香饽饽”。2025年,黄金品系百香果栽培面积约占全区百香果面积的85%,市场售价约为普通百香果的2倍。据了解,钦果9号等优质品种的特级果收购价更是高达20—30元/公斤。
“以前的百香果又酸又难卖,现在的黄金百香果口感好、不愁销,还能卖高价。”北流市百香果种植户梁姚东道出了产业提质增效带来的真切变化。
与此同时,广西坚持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创新绿色标准化生产,推广脱毒嫁接种苗,示范推广平棚垂帘式、篱架式等栽培架式,强化病虫害监测防控,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持续提升果品品质和产量。
据初步统计,今年广西百香果种植面积约48万亩,预计产量55万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有望突破50亿元。全区百香果种植面积前20的县(市、区)中,有9个是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百香果产业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
如今,一株株百香果树扎根八桂大地,不仅结出了饱满果实,更结出了富民成果。越来越多农民通过种植实现增收致富,家庭收入大有改观,腰包也越来越鼓。
3 种养循环
绘就农业发展新图景
盛夏时节,走进桂林市永福县百寿镇罗汉果种植基地,硕大翠绿的果实挂满枝头,果农细心地观察罗汉果长势并进行日常记录,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永福县是全球罗汉果原产地和主产区、广西肉牛养殖大县。近年来,该县立足资源优势,积极创建以肉牛、罗汉果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曾获“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等称号。此外,永福罗汉果获批中国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精品品牌培育名单。
过去,肉牛规模化养殖的粪尿处理一直是养殖户需要解决的一道难题。如今,永福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探索出“牛—肥—果—饲”的生态种养循环模式,将传统肉牛养殖的粪污转化为罗汉果种植的肥料,再把罗汉果渣转化为肉牛养殖饲料,不仅实现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还能促进肉牛养殖降本增效。
据了解,该产业园畜禽粪污综合处理率达92%,年产有机肥10万吨、果渣饲料20万吨,每头牛养殖成本降低30%左右。
“肉牛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尿经过固液分离、厌氧发酵后,液体部分转化为涵养农田的水肥,牛粪经过固液分离后被制成有机肥料,满足罗汉果种植的用肥需求。”永福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负责人介绍。
经过处理后的粪肥既可以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又能增加土壤肥力,增强农作物抗逆性和抗病虫能力,化肥农药减量的同时改善农村整体生态环境。
2025年,永福县罗汉果种植面积14.20万亩,预计产果15亿个,规模与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带动4.5万余名群众就业。在主产区,罗汉果产业收入占农户家庭收入的6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果”。
同时发展起来的还有肉牛产业,在桂柳牧业集团等龙头企业带动下,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联农带农方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肉牛养殖。据悉,永福县肉牛养殖规模常年保持在10万头以上,是广西肉牛养殖大县。
永福县聚焦肉牛、罗汉果生态循环农业,打破传统种养分离模式,创新全国首个“牛—肥—果—饲—旅”五链融合农业绿色发展新模式,探索“以渣代料”“果渣变肉”绿色发展新经济,打造“肉牛+罗汉果”百亿产业链,蹚出南方丘陵地区农牧循环绿色发展新路子。
4 延长产业链
“桂字号”叫响大江南北
在六万大山深处的浦北县龙门镇,一棵棵大红柑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在阳光的照耀下展现出勃勃生机。这些大红柑成熟后,便被采摘下来,制作成独特的中药材——陈皮。
浦北县地处广西南部六万大山余脉,气候温暖湿润、水质纯净,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出卓越品质的大红柑。浦北县的柑橘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素有“扁柑”之乡的美誉。随着品种更新换代和市场变化,当地引进大红柑进行规模化种植,为柑陈产业发展铺就坚实基石。
“大红柑的花、肉、皮、核,不仅可以制药、制茶,还可以用来制成香料。”据加工企业负责人介绍,陈皮除了选用品质好的原料,制作过程也非常重要。浦北陈皮制作技艺至今已经传承了100多年,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精深加工不足、品牌溢价低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浦北柑橘产业由“高产量”向“高收益”的华丽转身。2015年以来,浦北县在农产品加工与品牌价值挖掘上持续发力,先后引进陈皮及其延伸产业链加工企业130多家,大规模利用大红柑加工成柑普茶和陈皮,借助电商带动陈皮及其衍生产品远销国内外。
浦北县陈皮产业园展厅里,陈皮酒、陈皮花生、陈皮饼、柑普茶等一系列陈皮衍生产品错落有致地陈列着。
据了解,陈皮产业园已集聚了柑浦堂、供销三冠、金浦龙、柑多福、柑宝龙等20多家企业,成功研发出柑普茶、胎柑、陈皮月饼、陈皮饼、陈皮花生、陈皮果汁、陈皮酒、陈皮花茶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产业从原料输出转向深加工。目前,浦北陈皮成功入选富硒绿色产品、香港绿色标志认证、富硒农产品。
2025年,浦北县大红柑种植面积超过18万亩,年产值有望突破80亿元。浦北陈皮的强势崛起,正是广西农业由“大”转“强”的生动缩影,实现了由“一片小陈皮”到“百亿元产业”的完美转身,也为破解区内部分产业“种植强、产值弱”困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5 生态生金
农文旅融合大发展
立秋时节,走进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布央村,一幅唯美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村庄青山环抱,村内道路干净整洁,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前来游玩。
曾经的布央村“无大川河流、无优势资源、无特色产业”,是名副其实的“三无”贫困村。20世纪80年代末,布央村被列为三江侗族自治县茶叶种植示范点,在一代代党员、劳动模范的引领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开荒种植茶树。
“十二五”时期,几乎每家每户都有3亩左右茶园,连片茶园面积达3900余亩,茶产业逐步朝着规模化、品牌化、特色化方向发展,“一片叶子”逐渐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字招牌。
“十三五”脱贫攻坚以来,布央村积极探索茶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布央仙人山景区,打造“仙人山”千亩茶园观光游、“云雾山上观日出”“千人采茶廊”等旅游品牌,先后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名茶之乡”“全国休闲乡村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旅游目的地。
“我们从广东深圳慕名而来,趁着暑假带着孩子来看看祖国的大好山河,让他们跟着语文课本去旅行,开阔眼界。”深圳市民陈锋开心地说。
如今的布央村,千亩茶园景色美如画,成为国内外众多游客打卡的网红景点。
“现在村子越来越美,游客也越来越多,村民们顺势开起了民宿、农家乐。旺季时,三江观云客栈、静山茶语民宿等特色民宿持续火爆,部分民宿月收入过万元,农家乐每天收入也过千元。”三江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数据显示,布央村农民人均年收入从2016年的1.4万元提高到2024年的2.3万元,其中茶文旅相关产业收入占总收入90%以上。
三江侗族自治县立足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保护和传承优秀民俗文化,积极探索茶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将“两山”理念变成生动实践,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