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舒新卷——广西农业农村厅定点帮扶天等县纪实
春耕时节,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派驻天等县11个驻村第一书记的所在村一片早春农忙景象。两年时间里,工作队深入实施“一村一头雁,一屯一能人”计划,推进组织强村,促进乡村产业发展,11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370万元。通过“头雁领航”工程,培育村党组织示范标杆,黎亮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温江村等4村分获自治区、市级星级党组织称号,松山村入选“自治区文明实践站示范点”,基层治理效能全面提升。
松山村驻村第一书记汤庆坤正在指导农户种桑苗。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工作队以“五基三化”深化年行动为抓手,使村党支部真正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火车头”和“领头雁”。推动定点帮扶村党支部与后盾单位党组织结对共建,累计开展党建活动310次,发展党员67名。同时,充分利用后盾单位帮扶优势力量,积极联络争取项目、资金、农资、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两年来,厅领导到点开展帮扶工作101人次到村调研指导39人次,各后盾处室、单位主要领导到点开展帮扶工作101人次,后盾单位帮扶人入户开展帮扶工作926人次,落实帮扶资金500余万元。
驻龙布村工作人员卫堃正在免费发放优质稻种。
两年来,工作队立足于定点帮扶村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并实践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径。通过党建引领、公司化运营、“党建+”合股联营、组团式发展以及聘请乡村产业CEO等多种创新模式,成功带动了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推动了定点帮扶村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学习运用“千万工程”实践经验,聚焦定点帮扶村基础设施情况和群众需求强烈、急难愁盼,积极推进定点帮扶村“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项目,因地制宜开展乡村建设。两年来,共谋划村屯道路、产业路、水利渠道、养殖小区、产业基地、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项目113个,竣工验收67个。其中,7个村列为天等县“千万工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行动示范村、提升村试点。
驻福宁村第一书记梁宏涛带领群众套种冬瓜苗。
工作队坚持从“特”和“优”出发,注重量和质的“双提升”,在定点帮扶村培育和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落实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订单收购、代种代养、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务工优先、服务联结等带动举措,将脱贫户、监测户组织起来,抱团增实力、闯市场。目前11个定点帮扶村成功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2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47家,家庭农场4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家,共带动农户1223户3341人增收。探索实施“一村一头雁、一屯一能人”计划,共培育头雁15名,致富能人64名,带动发展了肉牛、桑蚕、八角等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培育一人带动一片的发展格局。组织50多名村“两委”干部、党员骨干、致富能人参加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在全国首创提出培养“职业收草人”计划,在该县主导的肉牛产业中实现草料本地化,降低养殖成本,为夯实肉牛产业基础起到帮扶示范带动作用。
驻黎亮村第一书记宋明元正在免费给村民发放百香果。
此外,工作队持续推进茶业村、肉牛村、富硒米村、红薯村、桑蚕村、百香果村等产业强村计划。在肉牛产业创新推出“牛进山、肉进城、农增收”模式,“桂字号”农产品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收官之年。过渡期后帮扶政策‘不断档’、驻村工作队‘不撤退’。”广西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