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新农画卷 共创美好未来 ——第七届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论坛侧记
中外嘉宾齐聚第七届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论坛,共商新形势下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发展大计
农业事关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始终是中国—东盟合作的重点领域。
9月16日,由农业农村部、自治区政府主办的第七届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论坛在南宁举行。围绕“深化农业合作,打造新增长极:后疫情时代中国—东盟农业发展的机遇、挑战和应对”这一主题,中国及东盟各国农业部门负责人、国际组织代表、国内部分省市农业科研机构代表等中外嘉宾碰撞观点,凝聚共识,共商新形势下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发展大计。
深耕农业成效显著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10年来,在双方领导人的战略引领和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同东盟国家深耕农业合作取得显著成效,成为中国—东盟合作的新增长极。
“今年是中国—东盟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合作年,我们成功实施了数字农业、减贫和乡村建设、农业经贸等多项活动,取得了系列成果。”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与东盟科技合作更加深入,人员往来日益密切,农产品贸易稳步增长。上半年中国至东盟进口农产品1250.8亿人民币,增长7.5%,高于中国至东盟进口商品增速6.4个百分点。
近年来,广西抢抓RCEP全面实施等机遇,全面深化与东盟国家的农业互利合作,农产品贸易快速增长,农业双向投资稳步推进,农业技术交流持续深入开展。2022年广西与东盟农产品进出口总额222亿多元,是2012年的2.7倍,10年间年均增长10.4%。
老挝农业部门负责人坦言,中国一直是老挝最大的投资国,过去10年中国在老挝农业领域的投资显著增长。中老铁路的开通,成为老挝与东盟成员国和中国在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合作方面的优势,它将对各国农产品之间的贸易提供有力支持。
“中菲两国双边关系历史悠久,中国也一贯通过各种合作计划和项目向菲律宾粮食农业和林业部门提供支持,这对助力菲律宾实现农业领域发展目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菲律宾农业部门负责人如是说。
凝聚共识合作共赢
当前,全球人口增长、资源约束、气候变化、地缘冲突等新旧矛盾交织,国际农资供应趋紧、产品贸易不畅、市场价格波动等多重风险叠加,区域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开展务实和紧密的合作,改善粮食安全状况,成为各方共识。
在东盟与中日韩大米紧急储备机制秘书处负责人看来,厄尔尼诺周期从2023年6月开始已经威胁到了亚太区域的粮食安全,可能导致东盟和中日韩国家面临长期严重干旱。必须通过深化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合作,以期减少灾害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并加强快速应变能力。
“中国和东盟区域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保障粮食安全和稳定20多亿人口的区域粮食市场。”缅甸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认为,每个成员国必须要充分挖掘东盟市场一体化的潜力和竞争力,而且要与对话伙伴构建更紧密的合作,由此才能实现各个领域的强劲复苏,尤其是农业领域的复苏。
“合作是我们唯一的出路。我们将会更加聚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更关注经济多元化,与东盟国家、中国紧密合作,通过政策对话、能力建设等举措来应对全球的粮食安全挑战。”世界粮食计划署代表直言,他们非常愿意为区域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献计献策共创未来
如何进一步深化中国东盟农业互利合作,推动本地区农业发展更加安全、更加绿色、更加智能、更加稳定?中外嘉宾各抒己见,献计献策。
农业农村部负责人倡议:加强规划对接,共同谋划推进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升等重点任务。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在东盟国家实施智慧农场试点项目。做大农业经贸,再建一批高水平农业经贸投资合作园区。促进人文交流,密切各层级、各领域农业人才交往,实施一批“小而美”的减贫项目。
马来西亚则制定了2021—2025年国家粮食安全行动计划来统筹粮食安全发展的方向。该国农业部门负责人介绍,他们将采取进一步增加国内粮食进口来源,提高私营部门和公民在粮食系统的参与度,推广健康的饮食习惯等措施达成目标。
“我们再次邀请中方参与我们的行动,希望能使我们的农业发展更有成效,在在职培训方面得到更多支持。”印尼代表表示,该国希望加强规划对接,共同谋划推进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升等;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做大农业经贸,促进人文交流,实施一批“小而美”的减贫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