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假期马上开始,很多人早已经安排好行程,甚至行李已经带到公司,就等下班了。

传统的名山大川、旅游胜地依旧火热,新兴的网红打卡地也不少,还有很多在互联网上爆火的村庄,民宿早就一房难求了。
- 当然不仅仅是民宿设施条件好了,这只是标配。城市酒店更好,为什么非得到乡村去?
- 当然也不仅仅是风景好,“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村子也很多。
一个村庄要能吸引人,还要给游客独特的体验,用这样的体验填满游客的时间,留住游客的心。这就是乡村游从最早的“门票经济”,到后来的“摊位经济”“广告经济”,再到“体验经济”“注意力经济”的步步升级。风景再好,看不了两个小时。增加一些体验项目,就能让游客多留两个小时。两个小时,就到午饭时间,那就留下来吃顿饭了;再增加一些项目,又可以填满游客下午时间。天色一晚,就干脆住一晚再走了。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各类活动轮番举办,但这场活动却不太一样,刺绣、版画、剪纸、瓷刻,上百种传统手工艺集中展示。这场活动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叫乡村工匠国际交流推介活动,“乡村工匠”“国际交流”这两个词儿听上去好像完全不相干,但在这场活动上,100多位乡村工匠不但走出了自己的村庄,走到了首都北京,而且还跟14个国家驻华使节、60多位外宾一起交流自己的手工艺作品。前几天,中央宣传部、农业农村部等7个部门还联合印发了一个文件,文件名称叫做《“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提出了未来三年,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10项重点任务。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看,其实都指向一个目标,就是怎么让乡村“活”起来,把村庄本身的手艺、特色、传承找回来,把村庄的热闹劲儿找回来。独特的体验是什么?是每一个村庄,都有每一个村庄自己的样子;也是所有的村庄,都共有整洁、和美、人人都很有精神头的样子。文艺,在凝聚人心、提振精气神当中,能起到什么作用?这一点,我们党最有发言权。当年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晋察冀边区的抗敌剧社、战线剧社、七月剧社等,我们党正是通过这些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将革命的种子传播出去,扎根在农民心中。唱着歌谣,跳起秧歌,农民心里想的都是跟着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翻身做主人。1941年5月,抗大一分校文艺工作团等“八大剧团”来到山东莒南县渊子崖村,一场联合大会演进行了10天,既有《雷雨》等话剧,也有《跟着共产党走》等歌曲,极大鼓舞了人们的抗战信心。当年冬天,日寇发起扫荡。村民们用土枪、土炮殊死抵抗,从凌晨打到日暮……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5.4亿人中超过4亿是文盲,农村文盲率高达95%以上,又是农村文艺队、秧歌队,将政策与新规编成节目,传唱在田埂乡间。文艺,以最为简便易懂、最为形式多样、最容易被接受的方式,发挥着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在很长时间里,大量青壮年农民迫于生计进城务工,乡村陷入“空心化”。从另一个方面说,物质是先于精神的。米缸里没有存粮,口袋里没有票子,人们也确实没有心思去搞文艺。不过,最近这些年,全国各地,各式各样的乡村文艺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蓬勃兴盛起来。“村BA”刚火起来的时候,引发网络热潮,人们惊异地发现,乡村原来已经变成这个样子。“村”和篮球联赛的英语缩写“BA”拼配起来,如此魔幻、又如此和谐。就好像赛场上拼搏精神不输职业队的球员,与土生土长本村人的身份反差;篮球设施设备的标配与赢得大赛后黄牛、黑毛猪奖品的混搭。后来,“村超”“村跑”“村晚”,“村字头”的活动越来越多,村庄活力潮涌方兴未艾,文艺赋美乡村恰逢其时。一个国家、一种文明的兴衰跌宕一般是遵循这样的顺序:先是物质的强盛与衰落,再是科技与军事的起起落落,最后才会传导到文化层面。一个强盛文明的陨落往往最后才是文化上的衰亡;而同样,一个文明的崛起也往往要经历从物质到精神的过程。文化上的骄傲、国民自信的重构、对历史的珍惜、对本土的礼敬也需要一个传导的时间。中国近代以来经历了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晚清时期国民自信已经低到谷底。危难时刻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在党领导人民的这百余年征程中,我们一步一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而今,我们正处于历史进程关键一跃的时刻,重塑本国文化的自信、自洽、自得正当其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悠久历史的农耕文明是我们的根与魂,乡村与村民的文化自信,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曾几何时,我们在文化心理层面仍处于追赶状态,觉得国外的就是“洋气的”,当时的乡村在很多人眼中,是“土气”和落后的代名词。然而,此时此刻,伴随高铁纵横神州、5G领跑全球,我国在科技、军事等硬实力方面已迎头赶上。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重新回望乡村,会猛然发现:那些曾经被忽视的农耕元素,田埂上承载的乡土记忆、古树旁延续的集体情感,正是人们所追求的乡愁。每当人们看到凌空跃起的英歌舞、听到一声家乡方言的戏曲,是谁的血液里的DNA又动了?在内外共同作用下,“文艺赋美乡村”成为顺应时代、回应民心的必然。在《“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出台前,国家层面上就已发布了若干项政策举措。-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文化振兴”被置于乡村振兴的关键位置;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里提出要“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
-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对“加强文明乡风建设”进行了两百余字的论述。
- 在浙江,“文艺赋美”工程自2022年9月启动以来,累计演出超55万场,设立演出点位3000余个,线上线下参与人次突破1.5亿,孵化群众文艺团队7万余支。
- 在贵州,“村字号”活动遍地开花。“村超”“村BA”“村歌”“村马”“村T”等活动层出不穷,随便挑一个,都能撬动几十万的客流,带来上亿的旅游综合收入。
- 在四川,由“白马花田营造社”主导发起的大巴山花田艺穗节,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激活当地民俗文化、故事传说、手工造物、节日庆典等;大凉山的妞妞合唱团,在乡村教师吉布小龙的引路下,让歌声从深山唱到了央视春晚。
一组数据可看到基层的文艺景观之变。截至2024年,全国已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万余个、农村电影放映队4.3万个,5.6万名农村女性成为农民健身带头人。去年一年,全国“村晚”参与人数达2.62亿人次。当下,《方案》发布是第一步,未来还需要各部门、各方社会力量相互协同,给乡村实打实的资金、人才,或其他基础设施的支持。多让农民继续做乡村文艺的主角,比如下乡演出时,加一些和村民的互动,给农民们展示风采的机会;多挖掘村民当中的文艺积极分子,让他们带动更多村民动起来;多鼓励艺术工作者深入乡村采风,和村民群众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创作出从土地里“长”出来的乡土题材文艺作品,或其他艺术性装置,避免产出水土不服,只有艺术性、没有乡土味的作品。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三年之期,期待让艺术回归乡村,让乡村成为触手可及的“附近”,与魂牵梦萦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