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唯一!国家级制种大县向种业强县迈进
初冬时节,在国家级制种大县(水稻)博白县,杂交制种水稻陆续迎来收获尾声。金黄稻田里,农机手驾驶收割机来回穿梭,收割、脱粒一气呵成,田间地头一派繁忙。
“从事水稻制种20多年,今年最省事。从插秧到烘干,全流程用上了机械。”11月18日,站在田埂上,博白县绿泰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志感慨道。
刘志是博白县的水稻制种大户。今年,他与广西兆博种业有限公司合作,在该县东平镇合江村共建300多亩全程机械化制种示范基地。广西兆博种业在插秧、赶粉、植保等环节为基地提供机械化服务。
“经测产,在受台风影响较小的合江村,全程机械化制种产量比人工方式提高约1/3,亩产达270.2公斤。”广西兆博种业负责人陈国强介绍。
这是博白县积极推进水稻制种耕、种、管、收等环节全程机械化的生动缩影。博白县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适宜制种的水田面积达20万亩,是全国少有的能够实现同田双季制种的区域。

位于博白县东平镇合江村的全程机械化制种水稻示范基地。记者 张钰斌 摄
从20世纪80年代起,博白县开始发展杂交水稻制种,常年水稻制种种植面积稳定在3万亩左右,一直是广西最大、华南重要的水稻制种基地,为广西乃至华南地区的粮食生产作出重要贡献。受益于此,博白县连续多年获中央产粮大县奖励,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国家双杂制种南繁基地、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2022年3月,该县荣获国家级制种大县(水稻)荣誉称号,是广西唯一获此殊荣的县。
水稻制种亩均收益约2000元,是普通水稻的2—3倍。与普通水稻种植不同,杂交水稻制种要在同一片田块,种上父本和母本两种秧苗,工序繁杂、技术要求高,插秧、赶花等环节需要大量人工,种植成本高,每亩约为1600元。

工程师正在为种业智慧监管服务平台扩容。记者 张钰斌 摄
农业机械化是科技强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依赖传统人力生产模式,难以适应现代制种产业的发展需求。
如何破解产业发展堵点,降成本、降风险,让农民愿制种?博白县以薄弱环节补短板为重点,推动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组织实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和生产托管项目,实现了杂交水稻制种区的耕、种、收主要环节社会化服务全覆盖。博白县农机中心主任刘亚东介绍,该县已拥有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76家,从育秧、机耕、机插、施肥、病虫害防治、机收等生产环节提供社会化服务,种子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水稻制种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3.5%。

位于博白县博白镇水佳村的无人机巡检系统。记者 张钰斌 摄
制种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得益于当地持续改善水稻制种基础生产条件。博白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秋华表示,该县近年推进“高标准农田+水稻制种”模式,打造了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制种基地4万亩。
“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人工劳动、提高种植效率是当地水稻制种产业节本增效的有效途径。”陈国强介绍,博白县与广西兆博种业联合打造1000亩核心示范基地,集成机械化有序插秧、智能化机械赶粉、无人机精准植保等先进技术,构建“耕、种、管、收”全链条智能化作业体系。
此外,基地通过“示范引领+技术培训+成果推广”模式,组织制种主体开展标准化培训和现场教学,为该县种业全程机械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与人才支撑。

博白县冠宇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烘干机开足马力为群众烘干稻谷。博白县委宣传部供图
不止于种、收环节,该县搭建种业智慧监管服务平台,推动水稻制种从“凭经验”向“数字化、信息化”转变。
“水稻制种是项精细活。”博白县种子管理站站长李泰旺介绍,一粒水稻种子从播种到收获约需110天,需经历制定父母本播差期、花期预测、除杂、人工辅助授粉等环节,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精细管理。
“以扬花授粉环节为例,纳入平台监管的制种基地,通过无人机低空巡检系统,实时监测制种水稻状态,通过人工智能分析最佳授粉时间,实现精细化管理。”浙江托普云农公司项目负责人韩玉龙介绍,目前,该县已在6个制种基地安装此类智能设备129套,全面实现了对气象、虫情、苗情的智能化监测。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目前,博白县杂交水稻制种种植面积由2022年的3.2万亩跃升至4.5万亩。依托国家级制种大县平台,该县全面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力争到“十五五”末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达6万亩,形成种业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