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秸秆变“绿金” ——玉州创新“双模双驱”技术破解还田难题
在仁厚镇茂岑村的连片稻田里,3台大型拖拉机正轰隆行进,巨大犁刀滚动的利齿插入土地,将板结的稻茬秸秆深卷翻埋。随着齿轮卷起层层土浪,泛黄的秸秆被精准覆入30厘米深的耕作层,平均每15分钟完成一亩地深翻作业——这正是玉州区同步推广的“机械化深埋还田技术”应用场景。
拖拉机在田间翻耕作业。
茂岑村作为今年全区秸秆翻耕核心示范区,自早稻收割后便开始了秸秆翻耕作业,目前实施机械化翻耕面积已达700余亩。机手梁海彪表示,“以前小型设备翻耕深度不足15厘米,秸秆暴露在浅层影响播种。现在大型机械能确保秸秆深埋,配合北斗导航系统直线误差不超过2厘米,作业效率提升20倍,每亩还能为农户节省成本30多元。”
据了解,玉林市乐民农业机械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近两年投入大量资金置换中大型拖拉机8台,培育专业机手10名,在该区农业农村部门及镇人大扶持下正蜕变为驱动秸秆变“绿金”的新锐军团。眼下正值秸秆处理高峰期,秸秆翻耕还田技术的推广在当地引起了热烈反响,茂岑村已有超过400户农户切实享受到了技术创新带来的红利,企业每天消纳处理仁厚镇水稻鲜秸秆高达350吨。
无人机在稻田上空喷施腐熟剂。
秸秆点“绿”成金的背后,是玉州区的精心谋划与积极推动。为全面有效提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该区还在名山街道、城北街道等用水较为方便的村屯建设了3个单个规模300亩以上的示范点,完成无人机飞喷面积1500亩,施用腐熟剂等混合药剂1550公斤。
“针对上半年降雨偏多现状,我们全面推行秸秆‘翻耕+腐熟’双模协同,不但解决了收割后秸秆不能完全离田的问题,还为土壤疏松透气,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秸秆焚烧对空气的污染,有效促进农业绿色生态循环。”该区生态能源中心主任黄坚介绍。
目前,全区同步示范推广秸秆“翻耕+腐熟”技术模式覆盖面积超1.45万亩,消纳处理鲜秸秆超9500吨。投入大型农业机械35台,技术推广涉及22个行政村,惠及农户超8000户。随着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启动,这项让秸秆变“绿金”的科技实践,正成为玉州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强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