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芋头泥: 当地人DNA里的家乡味道
城隍芋头泥是兴业县城隍镇的一道特色美食。它以当地所产的荔浦芋为原料加糖、猪油制作而成,其形色古朴大方,细腻润滑,香甜可口,别具风味,是一道刻进了城隍人DNA里的家乡味道。据说当年李宗仁屯兵城隍时也对这道菜钟爱有加,几乎是“缺餐不缺日”,因此这道菜在民间也有“宗仁菜”的别称。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隍芋头泥的制作也与时俱进,加入猪肉等材料,还有人喜欢加入红枣、莲子和冬瓜糖等制作成养生甜品,使芋头泥提升了一个档次。
香气扑鼻,入口即融
芋头泥,顾名思义就是将芋头制作成泥状的一道菜肴。从名字可以看出,它并不以颜值取胜,但味道却极具“杀伤力”,很多人只要尝过一次,就会深深地爱上这道美味。
“芋头泥的制作非常简单,主要技巧在调料的选用上。”兴业县城隍镇历史文化挖掘小组组长钟模林是这道美食的忠实拥趸,也是烹制高手。他说,俗话说:做芋泥没功夫,糖油做师傅。这里的“糖油”即是白糖和猪油,只有用大量猪油炒才能带出芋泥的香味;同时,猪油还可以锁住香味,并给芋泥上色,使其更显鲜滑,更具食欲感。制作时,先将芋头清洗干净后放进锅中蒸熟,然后晾凉去皮,用锅铲或专用木棒捣成泥状倒入锅中,加入猪油、白糖、酱油等配料再次翻炒,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芋头泥就做成了。
芋头泥刚制作好时通体雪白,所以当地人也把芋头泥称为“芋头白”,其香气扑鼻,入口即化,是城隍民间宴席中不可或缺的一道菜肴。
芋头泥的制作花样繁多,可以根据个人爱好选择搭配食材。喜欢肉食的人可以将肉切好后加入芋头泥中一起蒸煮。现在城隍当地餐馆最流行的是猪肉芋头泥,它选用上好的五花肉,切成肉粒掺入芋头泥中炒制。也有人喜欢在芋头泥中加入红枣、莲子、冬瓜糖等制作成甜品。据说这道甜品颇有人气,很受消费者欢迎。
城隍芋头泥制作盛于民国时期
芋头历来是盘中佳肴。唐代诗人王维写过赞美芋头的诗句:“香饭青菰米,嘉蔬紫芋羹”。传说芋头泥为明朝军事家戚继光的士兵所创。据说,一支戚家军队伍大胜倭寇后,将士有所放松,便依山扎营休整,准备第二天再继续追歼余寇。没想到当晚被狡猾的倭寇包围,还来了个“围而不打”,企图困死戚家军。很快,戚家军的粮食断绝。就在紧急时刻,一名士兵发现山头上长满了野芋,于是让伙夫挖掘野芋炊熟作食物。伙夫们发现野芋很硬,难以下咽,于是转而将野芋碾成芋泥,并加入油盐重蒸一次,做成了美味的芋头泥。这支戚家军也凭借芋头泥渡过了难关,这道“英雄美食”也随之渐渐传到了民间。
芋头泥何时传入城隍暂无确切考证,据传它盛于民国时期。当时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达官贵人,都对这道美食钟爱有加。它还是李宗仁钟爱的一道菜肴。传说当年李宗仁初到城隍时,当地人所设的宴席上就有这道芋头泥。李宗仁此前从未吃过这种美食,尝了一口甚是欢喜,大赞“美味”。从此,无论是接待友人还是手下将士,必上这道菜肴。因李宗仁在城隍为善颇多,当地村民便常以芋头相送,渐渐地这道美食在当地开始盛行。
城隍人喜欢芋头泥的另一原因,是芋头易生长,在粮食短缺的年代,它被当地人当成了主粮。有当地老人说,以前城隍人制作芋头泥使用的并不是现在流行的荔浦芋,而是当地产的竹芋和狗爪芋。这两种芋头在《兴业县志》都有记载:竹芋,长的有一尺左右,形如竹筒,故名。狗爪芋除食用外,还可做药用。这两种芋种植较多,可在农历八九月青黄不接时食用。据说,这两个芋种很容易生长,在野外能找到,在粮食不足的年代,它是当地村民最喜欢的粮食之一。
外地游客到城隍必选美食
芋头泥在福建和广东等地也颇为流行。特别是在福建,几乎所有的餐馆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是闽菜中的传统甜食之一。而城隍芋头泥的制作方法,与这两地不同,味道独特。近年来,芋头泥已成为一道时尚菜肴,流行于当地的餐馆,也是外地游客到城隍的必吃美味。
芋头泥还被美食人士列入养生菜肴名录中。据相关资料显示,芋头富含蛋白质、胡萝卜素、皂角甙等多种成分,芋头所含的矿物质中氟含量较高,具有洁齿防龋、保护牙齿的作用;其丰富的营养价值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可作为防治癌瘤的常用药膳主食。
如今,芋头泥因味道鲜美且具有养生功效,在众多酒楼、餐馆的餐桌上占据着重要位置,是很多宴席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