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扎粉:独具魅力的传统美食
玉林的米粉品种丰富多样,其中兴业洛阳扎粉独树一帜。
洛阳扎粉的制作始于清朝末期,它的特点是呈米白色,比普通米粉扁薄而富有光泽,耐煮,口感软嫩、脆口,不滑不腻。洛阳扎粉不仅能满足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种历史与文化的传承。2019年12月,洛阳扎粉入选玉林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五道程序,成就一道美味
制作洛阳扎粉,一般选用玉林本土种植的桂朝、珍桂矮等品种的大米,经过浸泡、磨浆、蒸炊、晾晒、切粉5道工序制作而成。
洛阳扎粉的制作,每道工序都有秘诀。比如浸米,在泡浸之前,就要先将选好的大米冲洗两次,然后用大缸浸泡7个小时左右,再磨米浆。“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最讲究的是蒸炊这道工序。”兴业县洛阳镇洛阳村莲塘坡屯的李树全是制作洛阳扎粉的老艺人,他10多岁就开始跟父亲学制作,至今已68岁的他仍以一手娴熟的技艺行走于扎粉制作的“江湖”。他介绍,炊粉时一般使用簸箕。把米浆放入簸箕摇匀后,放入事先用柴火把水烧开的大锅中蒸炊,约3至5分钟取出。他说,这道工序要控制好火候和蒸炊时间,把握是否到位,对扎粉的质量影响很大。制作洛阳扎粉还要注意一点,那就是要选择天气晴朗的日子,因为扎粉蒸炊好后,必须在当天晾晒至七成干,以便第二天切成丝状。“切成丝状后,再继续完全晒干,最后是包装。”李树全说,成品的洛阳扎粉比普通米粉扁薄有光泽,带着浓郁的米香味。
洛阳扎粉始于清朝末期
传统扎粉又称土扎粉,据相关史料,扎粉之名源于传统工艺中的捆扎工序。由于其制作繁琐,劳动强度大,出粉率比机榨米粉低,近年来在市场已越来越少。但洛阳扎粉自民国初年至今,生产从未中断过。
据《玉林非遗》一书介绍,洛阳扎粉的制作始自清朝末期,当时的村民使用独创的工艺进行制作,工艺流程相对落后。1949年之后,制作技术有了一定进步。洛阳镇制作扎粉最盛的,当数洛阳村,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乎家家户户以制作扎粉谋生,被称为“扎粉村”。后来洛阳扎粉逐步发展为以家族作坊模式进行生产。由于洛阳扎粉有着上好的质量,加上制作工艺采用手工制作,产量少,常常是刚出厂就被抢购一空,从而声名远播。
对于洛阳扎粉的兴起,有史料分析,清朝末期至民国时期,岭南地区稻作农业发达,米粉作为稻米深加工的产物,逐渐成为民间常见主食。兴业县作为广西重要产粮区,很多乡镇都流行米粉制作,洛阳扎粉便在这样的环境下悄然兴起。兴业其他一些乡镇也“跟风”制作扎粉,但产量不大。1996年出版的《兴业县志》介绍:“民国中期至1952年,县内山心、城隍、大平山、附城等乡农村开设米粉榨,用人力土榨粉。年间农闲时节,山心乡腰古等村每圩约四五十担米粉和扎粉挑往桥圩出卖。其中以米粉居多,扎粉较少。”
近年来,洛阳扎粉在工艺流程上不断改进,质量不断提升,产品供不应求。2001年,洛阳扎粉参加玉林市特色农业产品展销会,成为展会上的一大亮点。2019年12月,洛阳扎粉入选玉林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5月,洛阳扎粉又在“品广西美味,传舌尖非遗”广西美味评选活动中亮相,最后和城隍酸料、石南云吞和城隍白糤等兴业名小吃一起入选小吃类获奖名单,引发关注。
坚持手工制作 远销东南亚多国
“洛阳扎粉的制作,不添加任何色素和保鲜剂,是一种纯绿色食品。”据李树全介绍,洛阳扎粉的包装一般是用小竹篾条绑扎成小捆,每捆40克至80克,具有易携带、易贮藏的特点。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时,洛阳扎粉日产量达2000公斤,每逢节日产量更大。这些扎粉除在本地销售外,还远销东南亚多个国家。
“现在的洛阳扎粉仍坚持手工制作。”已年近七旬的李树全一天仍制作数百斤洛阳扎粉。他说,现在制作的人少了,但喜欢吃的人却没减,洛阳扎粉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他表示,洛阳扎粉的制作技艺是易懂难精,如果不用心,很难做好。曾有越南客商慕名前来拜师学艺,欲将洛阳扎粉手工制作技艺带回越南,但没有成功。
作为兴业县传统小吃,扎粉常见于当地早餐的餐桌及宴席,其可搭配骨头汤、牛腩等一起烹制。李树全介绍,煮的时候,先用水把洛阳扎粉泡浸至软,然后起锅,待水煮沸后,放入扎粉煮上2~3分钟,加入油盐等酱料,再加些许葱花,一碗可口的洛阳扎粉就做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