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情报第7期:切实做好豇豆病虫害监测与防治工作
目前,我市各地豇豆作物已进入生长旺盛期,部分豇豆已进入采摘上市期。据调查,各种病虫已陆续发生为害,当前田间主要病虫害有蓟马、叶螨、豆荚螟、甜菜夜蛾、锈病等。因此各地农业植保部门要切实做好豇豆病虫害监测与防治工作,保障豇豆质量安全。
一、当前豇豆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
1、蓟马 豇豆种植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据调查,目前田间虫口密度一般30~240头/百花、高的300~500头/百花,博白个别田块高的有3000头/百花。
2、叶螨 目前有部分田块有发生,博白、北流一般40~350头/百叶,高的2000~4200头/百叶,北流个别田块高的有8000头/百叶。
3、豆荚螟 目前田间豆荚被害率一般0.1%~3%、高的6%~9%。虫口密度一般0~12头/百荚。
4、甜菜夜蛾 目前豇豆种植区有不同程度发生。博白为害株率一般0~5%、高的32.22%;虫口密度一般0~4头/百株、高的17头/百株。
5、锈病 目前田间病叶率一般0.1%~1%。
6、斑潜蝇、蚜虫 斜纹夜蛾、枯萎病、叶斑病 目前田间零星发生。
二、监测与防治意见
(一)加强监测预警。
各地农业植保部门要高度重视豇豆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定点系统监测与大田普查,及时掌握豇豆病虫害发生动态,准确发布病虫情报,指导种植户开展科学防治,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实现豇豆主要病虫害有效控制。
(二)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1、采用“防虫网+”生产模式,选用 40—60目防虫网严密设置,可根据当地实际,采用全包模式或半围网模式。
2、采用地膜覆盖技术,覆盖黑色或银黑双色地膜,银色朝上驱避蓟马、蚜虫等害虫,防止蓟马、斑潜蝇等落土化蛹或阻止土中害虫蛹羽化,黑色朝下防治杂草,四周用土封严盖实。优先选用可降解地膜。
3、采用灯诱、性诱、色诱等理化诱控技术。
4、释放天敌、施用生物制剂等生物防治。
(三)因地制宜,科学采用药剂防治。
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精准用药防治,控制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确保农药残留不超标。注意药剂交替轮换使用,种植全程不使用禁限用农药,严格遵守采收期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施药的时间以花瓣张开且蓟马较为活跃的上午10点以前为宜。
1、害虫防治药剂
(1)苗期至开花前: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虱螨脲·溴氰虫酰胺、螺虫乙酯、虫螨腈·唑虫酰胺、吡虫啉·虫螨腈、虫螨·噻虫嗪、 甲维·氟虫酰等药剂。
(2)开花结荚至采收期:优先选择安全间隔期为3天的药剂,可选用金龟子绿僵菌、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苦参碱、溴氰虫酰胺、乙基多杀菌素、多杀霉素、茚虫威、双丙环虫酯、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防治蓟马时,可将金龟子绿僵菌与适宜的化学杀虫剂进行混配,提高蓟马防治效果。尽量避免使用噻虫嗪、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豇豆常检出问题农药。
2、病害防治药剂
枯萎病、根腐病等病害的防治参照土传病害防治方法;防治锈病等病害选用苦参碱、蛇床子素、苯甲·丙环唑、苯醚·丙环唑、吡萘·嘧菌酯、腈菌唑、硫磺·锰锌、噻呋·吡唑酯、戊唑·嘧菌酯、唑醚·锰锌、苯甲·嘧菌酯等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