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州区:庭院富硒蒜铺就农民致富幸福路
田家少闲月,春季人倍忙。又是一年大蒜飘香时,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蒜农们最为忙碌的季节。在全国有名的“玉林香蒜之乡”仁东镇,广袤的大蒜田野里弥漫着浓浓的蒜香,成片的蒜叶沉甸甸地弯下了腰,蒜农们三五成群组织采收,一辆辆收货车让田间地头热闹起来,机械声、吆喝声、欢笑声奏响了丰收的交响曲。
农户清理蒜头。
“这种紫皮蒜富含硒元素,是我们这里的特有品种,近段时间采收的主要作为晚春蒜种出售。我们一般将采收回来的蒜集中铺开在院子的空地上,村民们忙活一两天就能完成3000斤一批初加工成品蒜,并通过物流发往广东、深圳等大货商。别看我这院子地方不大,采收高峰期时每天收回来的蒜都超过1万斤,眼下半干蒜卖到5块到6块钱一斤,过些天还有四五千斤干蒜出售,市场价能卖到8块钱一斤呢。”刚从田间收蒜回来,忙着清点数量的大路社区老蒜农宁明全笑着说。
农户将大蒜集中铺开在院子里晾干。
仁东镇种植大蒜历史悠久,这里光照充足,土壤团粒结构良好、硒含量高,为仁东大蒜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也赋予了其与生俱来的优良品质,种出的蒜衣泽紫红、香味浓郁、辣味强烈,所以当地村民称之为“香蒜”“富硒蒜”,“鬱洲”牌玉林香蒜还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畅销全国各地。2024年该镇种蒜面积达到1.8万亩,总产量7200万斤,平均亩产值6000元。
大蒜丰收,农户喜笑颜开。
在仁东镇,如种蒜能手宁明全一样种植、加工大蒜的小庭院、小作坊不胜枚举,“庭院经济”这种新兴的创业模式,正悄然崛起并迅速成为该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起初,仁东镇人大通过多方学习富硒产品相关知识,结合本地土质土壤特性,确定了大规模种植富硒紫皮大蒜的发展思路。宁明全便是走在产业发展前沿的带头人,他最初试种几亩,当年亩均净利润达3500元,后来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到15亩,尝到产业甜头的他逐渐以庭院合作方式让村民参与到种植、采收、加工、销售等产业链全过程。近几年在该区政策扶持下,仁东镇人大加大宣传指导,联合农业农村部门推广普及冬季秸秆覆盖种植、增施生物菌有机肥等技术措施,探索发展“庭院经济”模式,将分散劳动力集中抱团发展,把蒜农与农田、庭院、市场连接起来,实现由过去“传统个户小范围种植单打独斗”到今天“庭院富硒蒜铺就农民致富幸福路”的华丽蜕变。
眼下,冬种春留的蒜头收购价每公斤达到了12元以上,已经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条条”。2024年玉州区富硒蒜头种植规模扩大到约1.2万亩,亩产量1500斤至2000斤,平均亩产值1万元。
初加工的富硒蒜衣泽紫红、香味浓郁、品质独特。
仁东镇大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杨爱荣表示,富硒蒜是国家认证、名副其实的无公害产品,每年这个季节镇人大就会发动庭院经营户、采购商等直接来到田头收购,蒜苗、蒜头按不同价格收购。这几年大蒜都是大丰收,产量稳定,市场行情也好。镇大人打算在发展“庭院经济”基础上,往品牌打造上发力,牢牢抓住“富硒”特色,借力“农交会”等大型展销会,加强市场运作,助力富硒蒜拓展海外市场。
“小庭院”撬动“大发展”。玉州区立足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构建“一村一品”产业格局,通过盘活农户房前屋后资源,致力品牌打造,探索出一条“庭院经济+富硒蒜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同时,发动农技人员和“土专家”对农民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技术,提高生产水平。目前,玉州区“庭院经济”经营户已超20户,富硒蒜特色产业促进农户人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有力成为该区乡村产业振兴“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