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川猪扣肉“一扣难求”
当一道非遗美食遇上AI(人工智能)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个问题从一碗占据中国人春节宴席位C位的玉林扣肉开始追寻。
今年春节,记者外出向亲友拜年,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这些亲友无论是居住在玉林的,或是远在广东、湖南等地,他们的餐桌上大多有一碗来自陆川县的“陆川猪扣肉”。一碗碗扣肉,有酸甜味、梅菜味、酸辣味、五香味等,各种口味让人百吃不厌。
这个现象释放出一个比较强烈的市场信号:陆川猪扣肉已经处于市场的爆发期,它正从一个地方的特色品牌向全国品牌嬗变。而这个发现亦有市场数据为证,2025年春节前,陆川县扣肉出现“一扣难求”的现象,部分企业因订单量过大而停接订单,部分订单远至黑龙江、西藏、新疆等地。如陆川猪扣肉的后起之秀——莫氏扣肉,春节前后1个月时间,日均销售扣肉约1500碗左右。“春节假期后,销量更大,现在日销量超2000碗,食品厂复产后,连日来都是满负荷的生产状态。”品牌创始人、小尾羊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莫亦文说。
为何陆川猪扣肉如此畅销?在莫亦文看来,除了加工材料是闻名全国的猪品种——陆川猪,保证良好品质外,陆川猪扣肉制作工艺也是其中一个加分点。2023年,这项独特的制作技艺被纳入第八批玉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莫亦文从小跟着做宴席的爷爷一起学做扣肉,后来也成为一名乡厨,积累了40多年的扣肉制作经验。2月9日,记者来到他老家——陆川县珊罗镇,在其老屋厨房中,见证了陆川猪扣肉“最地道”的制作工艺:整块上好的陆川猪五花肉,清洗后先用文火煮至七成熟。然后,涂抹上盐和米醋,分两次炸至金黄虎皮纹。再用温水浸泡过后,即可进行切块调味。蒸的关键就是要将搭配调制好的酱料蒸至入味。而正宗陆川猪扣肉所用的乌石酱油酿造技艺,也在2020年被列入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两项非遗技艺的碰撞,造就了陆川猪扣肉的独特风味。
香味四溢的扣肉也见证了莫亦文从一名乡厨向精明商人的转变。小尾羊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在同类陆川猪肉深加工公司中,起步算是比较晚的。然而这家公司近年发展较快,“60后”莫亦文是个善于学习的人,现在他的公司不但有商超、大酒店等传统的线下合作伙伴,介入电商直播领域也比较深。
正是因为从事电商,莫亦文对人工智能技术非常关注。春节期间,火遍全球的DeepSeek人工智能软件,莫亦文和电商团队成员很早就开始使用了。“我们用人工智能软件,分析市场数据,制定营销策略;还用它加工图片、视频,生成各种版本的适用不同人群的推文视频。可以说人工智能,让我们拥有了后来居上的本领!而在今年春节前,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公司分析,首个非遗文化年,人们对非遗文化关注度会大大提高,用传统技术制作的年货会非常吃香。所以在产品的包装、品牌故事的述说中,我们加入了陆川猪‘非遗’元素!”莫亦文说。
市场确实也给莫亦文这些人工智能第一批“吃螃蟹者”很好的市场回报。记者从陆川县相关部门了解到,人工智能技术正给陆川猪肉制品深加工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首先是全产业链数据采集与溯源管理。陆川猪产业链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了从养殖到销售的全流程数据采集。例如,养殖端采用智能饲喂系统(RFID耳标识别、自动投喂)、屠宰端使用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劈半机等),并通过溯源管理平台整合猪只生长、屠宰、加工等数据,形成可追溯的二维码系统,消费者扫描即可获取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这些数据为市场分析提供了真实、动态的基础数据池。
其次是数据产品交易赋能市场决策。2024年,陆川猪作为全国首批乡村振兴数据产品在深圳数交所上市,其数据涵盖养殖管理、疾病预测、销售分析等模块。例如,通过数据服务,企业可获取疾病防控预警、消费者偏好分析、区域销售热力图等关键信息,从而精准调整生产计划和市场策略。
AI预测模型优化供需匹配。“我们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购买行为(如电商平台订单、直播互动数据),AI模型可预测不同区域的春节礼盒需求峰值,指导库存调配和促销活动。例如,结合历史销售数据与节日消费趋势,系统可自动生成动态定价建议。有了AI精准的数据分析,减少了我们盲目生产导致产品滞销的风险。”莫亦文说。
AI与陆川猪扣肉非遗文化融合发展的案例,让我们看到“非遗+科技”的模式不仅提升了产品竞争力,也为传统农产品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鲜活的案例。今后,玉林更多的“玉”字号名优农产品及特色美食插上人工智能“翅膀”,将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就是今年春节“陆川猪扣肉卖全国”描绘的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