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县文圩镇:稻浪千重绘丰景 家门口就业促增收
8月15日,在蒙山县文圩镇桃垌村的连片晚稻秧田里,一幅生机勃勃的农忙画卷正徐徐展开。十几位工人弯腰在青翠的秧田间娴熟地拔移秧苗,几十米外,另一组工人正将嫩绿的秧苗按标准间距插入水田,动作行云流水。这片由蒙山县丰恒农民专业合作社承包的270亩晚稻秧田,正是当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抢抓农时保丰收 千亩良田种希望
"现在正是晚稻插秧的黄金期,我们每天组织50多名工人轮班作业,预计半个月内完成全部插秧任务。"蒙山县丰恒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介绍,今年晚稻种植范围覆盖文圩镇桃洞村、龙定村、大龙河村及新圩镇、蒙山镇等地。
为确保秧苗获得充足的水分和养分,每块承包田还配备10余名专职工人负责日常维护,从插秧到管护形成全链条精细化耕作。
蒙山县丰恒农民专业合作社 负责人 姚建军:现在在桃垌种植有270亩,(插秧期)每天都是五六十人(来做工),基本是村上年纪大点的在这做工作,大半是脱贫户,带动他们就业,在家门口都有工作做。
"双赢"模式激活乡村活力 家门口端上"金饭碗"
文圩镇通过招商,引导农业企业联合农民合作社与农户构建利益联结机制,走出了一条“双赢”之路。合作社统一提供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农户以土地入股或参与劳作获得收益。据测算,参照早稻每亩1000-1200元的收成,晚稻有望延续良好效益。
"现在早上出门走十分钟就到了,一天能挣130元,比去外地打工强多了!"正在田里插秧回来的桃垌村村民李大姐骑着车擦了把汗笑道。而像李大姐这样在家门口务工的村民全镇已有百余人,他们每日可获得的薪酬在120-180元之间,既照顾了家庭又实现稳定增收。这种"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模式,既解决了农村留守劳动力就业问题盘活闲置田地,又为粮食生产提供了人力保障。
文圩镇桃垌村村民 黄朝兴:平时不做这个工作,做家里的,他们需要到帮工就来,现在年轻人都出去工作了,有很多田地荒了,幸好有政策好,有大承包商来承包要不然地全荒完。
眼下,文圩镇的田野里正孕育着新的希望。嫩绿的秧苗在阳光下舒展身姿,村民们忙碌的身影与连绵的青山构成动人图景。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株稻禾,都在诉说着乡村振兴路上"粮"辰美景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