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玉:古窦香飘致富曲
清晨微亮,一个身影已穿梭在大米加工车间。他抓起一把新米,端详色泽与质地,嘴角扬起欣慰的笑。他是杨永玉,一名返乡青年、村委会干部,也是板城镇第十九届人大代表。多年来,他将履职之路融入稻香田野,把一粒普通稻米,化作带动千户乡亲致富的“金种子”。
初心如种:离城返乡扎根稻乡
多年前,杨永玉也在外务工。城市的喧嚣未能淹没他对故土的眷恋,每次回乡,看见父老乡亲守着优质稻田却收入微薄,心中百感交集。
板城镇地处茅岭江源头,阳光丰沛、水土肥沃,特别适宜种植特色稻米。然而,缺乏品牌与渠道,好米难出深山。“我们有好米,为何不能打造自己的品牌?”这个念头,如种子般在他心中悄然萌芽。2017年,杨永玉返乡创业,立志走出一条稻香里的致富路。
返乡不是冲动,而是深耕的开始。杨永玉踏遍周边田地,与老农交流,走访市场。他发现,传统稻米种植效益低,必须走特色化、品牌化之路。于是,他牵头成立钦北区好青翠农民专业合作社,聚集50多名乡亲,共同探索特色稻米产业。他发现,白米虽产量高但价格低,早稻口感粗糙,群众种植意愿不高。而黑米、墨米、紫米、红米等特种稻,虽产量较低,却不受季节限制,价格是白米的三倍左右。于是,合作社免费发放种子,发动群众改种特色稻,成功带动210户脱贫户实现增收。
联动千户:订单助农产业融合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富硒农产品市场潜力巨大。杨永玉带领合作社,依托板城镇富硒土壤优势,重点发展富硒墨米产业。
儿时记忆涌上心头——村里老人常用本地高山绿茶与稻米炒制,缓解肠胃不适。能否将这缕乡愁,转化为健康茶饮?杨永玉开始了反复试验。
多次失败后,他终于发现:用墨米与本地高山明前茶结合,茶汤鲜亮、米香浓郁、入口回甘。一款富硒墨米茶,由此诞生。产品一经推出,便陆续亮相钦州农特产展销会、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中国—东盟博览会、广西名特优农产品(广州)交易会等平台,迅速打开市场,为合作社注入新动力。
在镇党委、政府引导下,合作社与国企市开投集团达成合作,共建古窦香农业发展公司,以“订单农业”推动产业升级。通过“免费供种+技术指导+保价回收”的全流程服务,累计带动1400多户农户发展优质稻种植,建成1000余亩“古窦香”生产示范基地,订单量突破3000吨,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发展。
为提升附加值,杨永玉积极推动加工车间升级。2025年,板城镇政府投入350余万元财政资金,用于古窦香大米和富硒墨米茶加工能力提升,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为集体经济增收。合作社还定期组织培训、邀请专家指导,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目前,社员已从50余人发展到200余人。公司业务也从单一稻米,拓展至“五色米”(白米、黑米、紫米、红米、墨米)、墨米茶等多品类,并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品牌打造、线上直播等方式,“古窦香”逐步打响知名度,合作社选送的富硒红米参加钦州市特色优质米擂台赛荣获了优质米铜奖、特色米优秀奖等奖项,富硒墨米茶在2023年钦北好物直播中荣获二等奖。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杨永玉说,“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的责任就是为乡亲们蹚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致富路。”如今,“古窦香”品牌渐响,但他并未止步。他计划进一步拓展生产、销售渠道,力争在2025年底实现“加工稻谷6000吨,产出精米4000吨,产值2500万元”的目标,让钦北大米“古窦香”和富硒墨米茶走出广西、香飘全国。
(编校:农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