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南区东场镇创新“1137”调解模式,走出一条基层善治新路径——“小切口”巧解“千千结”
今年以来,钦南区东场镇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创新推行“1137”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法,通过“一周计划、即时登记、三日上门、七天回访”的闭环机制,以“小切口”精准破题、“全流程”闭环管理、“满意度”导向发力,推动矛盾化解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治理”,在共建共治共享中走出一条基层善治新路径。
“小切口”破题,打通调解“快车道”
基层矛盾纷繁复杂,但大多集中在“关键小事”——一垄地的分界、一座祖坟的维护、一份亲情的维系。东场镇抓住这些“关键小事”,通过“1137”机制中的“第一时间登记”“三日内上门”的快速响应机制,精准锚定群众需求,让调解服务直抵民心。
今年4月,上寮村黄某娟报案称其家公的坟墓被破坏,经调查系同村裴某良因祭祀纠纷引发。镇综治中心当天将该纠纷纳入“新登记清单”,3日内组织司法所、派出所、村干部现场调解。调解初期,双方因赔偿金额僵持不下,但调解员坚持“情理法”结合,既讲清破坏他人坟墓的法律责任,又从当地“敬祖重礼”的风俗切入,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最终在第三次调解中,裴某良诚恳认错并一次性支付赔偿款,双方签订《人民调解协议书》,这起涉及传统习俗与邻里关系的纠纷圆满解决。“多亏了镇里及时介入,既维护了我们的权益,也让矛盾没有升级。”黄某娟感慨道。
今年以来,该镇新登记的57起纠纷均在三日内及时介入处理,平均调解时长较去年缩短60%,真正实现了“纠纷不积压、处置不拖延”。
“闭环式”管理,实现矛盾“不出镇”
调解不是“一调了之”,而是要形成“登记—处理—回访”的完整闭环,确保矛盾真正化解、不反弹。东场镇“1137”机制中的“7日回访”正是这一闭环的关键环节——通过跟踪协议履行、倾听群众反馈,把矛盾化解的“最后一公里”变成“最暖一公里”。
英窝村金窝水库尾北茶岭的金坑叉,曾因钩机施工挖毁邓氏家族祖坟引发家族群情激愤。镇综治中心3日内组织司法所、派出所现场调解,向钩机师傅释明法律责任,引导家族理性诉求,最终钩机师傅支付赔偿款。案结事了,但工作并未结束,第7日镇干部上门回访,向邓氏家族确认赔偿款到位、了解祖坟修复进展,家族成员表示“事情解决了,不再记仇”。
今年以来,该镇通过“1137”机制的闭环管理,57起已调解纠纷均通过回访确认“案结事了”,未发生一起因调解不到位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矛盾纠纷“不出村、不出镇”目标基本实现。
“满意度”提升,筑牢治理“连心桥”
调解工作的最终目标,是让群众“事心双解”。
英窝村委大埇村的吴某森与弟弟吴某林因1981年分田时的土地份额分配问题产生争执:哥哥认为抚养妹妹应继承其田地并参与父母地分配;弟弟则因承担父母丧葬费且常给经济补偿,坚持原分配方案。村委多次调解未果后,镇综治中心运用“1137”机制,组织双方及亲属座谈,梳理历史事实,明确“尊重历史、兼顾公平”的调解方向。调解员从亲情角度切入,建议弟弟吴某林从父母份额中划出5亩土地给哥哥吴某森,既保障了哥哥的合理诉求,也肯定了弟弟的付出。最终兄弟俩握手言和,多年积怨一朝化解。“现在我们又能坐下来喝茶聊天了,感谢政府帮我们解开心结!”吴某林欣慰地说。
这样的案例在东场镇并非个例。该镇以“1137”模式为抓手,将“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治理成效的核心标准,在调解过程中既讲法律政策,又重人情和事理,让每起纠纷处置既有“力度”也有“温度”。今年以来,该镇群众对矛盾调解的“非常满意”率突破90%。不少村民在回访中表示,“1137”模式不仅解决了纠纷,更拉近了干群距离,筑牢了基层治理的“连心桥”。
东场镇将继续优化“1137”矛盾纠纷调解模式,针对不同类型纠纷细化处置流程,推动更多“矛盾隐患”转化为“和谐音符”,以基层治理的“小进步”汇聚乡村振兴的“大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