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乡愁根脉 赋能乡村振兴
——钦州市乡村史志文化建设成果走笔
乡村史志是记录乡土文明、承载民族记忆的“活化石”,乡村史志文化建设更是广西地方志系统“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任务。自2023年12月钦州市乡村史志文化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全市地方志系统聚焦重点、破解难题、凝聚合力,以钉钉子精神联动各方力量,全力推进这一兼具文化价值、民生意义与发展作用的工程,构建起“编志+建馆+设站+融发展”的全新格局,让乡村历史重焕生机、乡土文脉代代相传,进一步擦亮乡村文化底色,奏响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
编志:破局开路书村史
钦州市精准锚定镇村志编修目标,坚持“试点先行、分批推进”的科学思路,印发专项方案明确编纂“路线图”,成功实现镇村志编修“从无到有”的关键突破。在两批试点推进过程中,灵山县佛子镇大芦村、旧州镇张高村,浦北县北通镇、小江街道平马社区,钦北区平陆运河沿线平吉镇、青塘镇等20余个镇(街道)、村(社区)率先启动编纂工作,交出亮眼答卷:灵山县《大芦村志》作为全市首部村志,已顺利进入公开出版流程;浦北县《浦北陈皮志》完成主体章节资料收集,志稿雏形清晰呈现;《钦北区之平陆运河畔的村庄》综合体志迈入总纂阶段,成功串联起运河沿线的乡土记忆;灵山县《张高村志》、浦北县《北通镇志》《平马社区志》等多部志书完成篇目设计,同步启动资料收集工作,全力整拾散落民间的乡村故事。
面对“经费、专业人手相对短缺”的现实困境,各县(区)主动探索破局之道:灵山县联合县、镇、村三级力量,将《大芦村志》打造成标杆之作,充分彰显“历史文化名村”的深厚底蕴;浦北县积极联动镇村干部、热心村民及假期归乡大学生,组建起一支充满活力的“全民修志”队伍;钦南区将镇村志编修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列入工作日程清单,以“工作推进表”汇报的形式积极争取政府重视和支持,着力解决经费、场所和人员缺乏难题;钦北区以落实自治区平陆运河之人文运河建设“1+2+1+2工程”为契机,聘请退休专家,发动基层力量,通过综合体志的形式,生动勾勒平陆运河沿线镇村的历史脉络,让“运河元素”成为书写志书的鲜明标识。
建馆:方寸空间展文明
村史馆是乡村文化的“具象表达”、乡村文明的“展示窗口”,更是村民精神的“心灵归宿”。钦州市坚持“不搞大拆大建,依托现有资源”的基本原则,组织各县(区)全面摸排镇村史馆建设情况,充分利用现有的乡镇文化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等场所,推动史志成果展示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度融合。
目前,灵山县佛子镇大芦村,浦北县白石水镇良江村、小江街道平马社区、苏村,钦南区黄屋屯镇屯显村委大显村、东场镇英窝村、英窝村委垌督村、久隆镇丁屋村,钦北区板城镇屯茂村、贵台镇那尧村禾堂屋、小董镇八甲村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村史馆已初步建成并对外开放,成为当地乡村名副其实的“文化地标”。馆内,一件件旧农具、老物件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一张张照片与一段段文字记录着时代的变迁,生动讲述着独特的乡土故事。这些村史馆不仅为村民搭建起“忆往昔、看今朝”的情感纽带,也为游客打开了了解乡村的全新窗口,人们在方寸空间里读懂乡土文化、感受乡村魅力,社会效益日益凸显。
设站:方志文化下基层
“方志驿站”是推动方志文化“六进”(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的重要载体,更是实现方志文化下沉与普及的关键纽带。在完善城区布局的同时,钦州市地方志系统将目光重点投向基层乡村。此前,市图书馆、北部湾大学、钦北区档案馆、市政协文史馆、钦州老街等城区场所已先后挂牌设立驿站,为市民打开触摸地方历史的便捷窗口;2024年6月,全市首个乡村“方志驿站”在平陆运河沿线的钦北区青塘镇决竹村正式挂牌,这一举措标志着乡村史志文化建设拥有了坚实的“实体抓手”。
依托“方志驿站”,各类惠民活动接连开展:赠送志鉴、地情书籍,定期开展地情宣讲,让“藏在书斋里的史志”真正走进大众日常生活。新挂牌的丁屋村“方志驿站”,进一步织密方志文化服务网络,打通方志资源联通渠道,有效扩大地方文化传播矩阵。如今,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轻松触摸历史、深刻感知乡愁。
融合发展:人文运河谱新篇
乡村史志文化是“人文运河”建设的核心内涵。钦州市主动对标自治区地方志办平陆运河之人文运河建设“1+2+1+2 工程”要求,以史志为笔、以文化为墨,通过多项举措为“人文运河”注入深厚历史底蕴。
积极对接文旅部门,共同参与运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让沿线的“文化瑰宝”得到妥善守护;《钦州地情网》持续发布乡村地情内容,让更多乡村故事通过网络走向更广阔的天地;鼓励沿线镇村加快史志编修进度,让运河文脉得以系统、完整记录;在沿线合理布局“方志驿站”和村史馆,打造坚实的方志文化基层阵地;市领导深入基层,详细排查沿线历史文化遗存,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村志编纂、史馆建设、驿站展示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将史志文化融入乡村旅游,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良性互动。
(编校:农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