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解码现代农业 数智赋能产业振兴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作出“运用人工智能、低空技术建设现代化农业,铸造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2025年广西“新春第一会”明确提出以“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这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转变: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入选国家数据局《2024年“数据要素×”优秀项目案例集》的“云上农业试验场”项目显示,通过边缘计算和云端协同,采集精细数据,可以形成作物生长数字孪生模型,精准指导农民高效作业。这启示我们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以下简称AI技术)逐步降低传统农业中因天气、气候等自然因素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的风险。一方面,精准预测天气变化。人工智能通过整合气象卫星数据、地面气象监测站数据以及物联网传感器收集的田间小气候数据,对天气变化进行更精准的预测和分析。农民可以根据这些精准的气象信息,提前做好灌溉、排水、防寒等农事安排,变被动为主动,实现“知天而作”。另一方面,制定个性化种植方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根据不同农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气象条件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种植方案,以充分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转型:从“经验主导”到“数据驱动”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农民世代积累的经验,然而,同一经验在不同环境下可能并不适用。而且,经验难以量化和传承,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快速推广和创新发展。为此,要搭建数字化平台,实现数据驱动。一是接入大模型。通过接入DeepSeek、豆包等人工智能大模型,收纳本地区的政策内容、农技知识、行业经验、气象信息、市场价格等农业信息数据,构建农业知识数据库,可在当地政府官方网站、部门公众号上线应用,经AI算法处理后按用户个人需求提供个性化指导建议。二是研发小程序。围绕病虫害识别、农机操作、农技应用等需求研发一系列可供农户在多种场景下实现便捷应用的农业小程序,并在农事生产中逐步推广使用。三是建设数字化基地。在现有“未来果园”、数字农业基地基础上,进一步引入边缘计算、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农田环境的实时动态模拟与预测。利用AI技术对特色优质种质资源,如根据桂味荔枝、钦州大蚝的基因表型、遗传特性、品质性状等数据进行数字化管理。
升级:从“粗放管理”到“精准调控”
传统农业管理方式较为粗放,需要向精准调控升级。一是优化育种模型。利用AI算法分析作物基因数据、环境数据,优化育种模型,缩短育种周期,以育种大数据和育种模型为基础,精准设计自然变异的最优组合,节约育种周期和成本,高效快速选育出高产、优质、抗极端天气的品种。例如,广西依托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联合高校与企业攻关特色作物育种技术,提升种业竞争力。目前,广西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构建的4大类39小类农业专项数据资源库,涵盖农业资源、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综合等4大类别,包含11大农业专项数据库,15000多个指标。二是标准化管理。通过数字化技术分析农产品生产情况,建立全流程数据档案,推动农业生产管理标准化。如灵山荔枝通过建立种植生产数据档案,标准化种植面积超30万亩,朝着精准化种养迈进。三是信息化溯源。如浦北陈皮通过信息化溯源,提升管理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再如,畜牧兽医智慧监管平台,贯通养殖、检疫、流通等环节,实现畜禽全生命周期可追溯,且已覆盖广西大部分地区。
跨越:从“辅助工具”到“决策中枢”
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初期,其在农业领域更多地扮演着辅助工具的角色,随着农业大数据的积累和应用,通过强大的计算和分析能力,打通全链条,构建协同生态。一是拓展产后加工智能化。建设智能分拣加工中心,引入AI视觉分选机器人、自动化包装线,延长荔枝、甘蔗等农产品的深加工链条,提升附加值。例如,浦北陈皮智能公共仓以智能机器人开展陈皮搬运入库,由人工在电脑端下达指令后,智能机器人可到达接驳区,接收陈皮,完成入库任务后原路返回,机器人单次的作业量是原来人力作业的4倍。二是强化冷链物流数字化。应利用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平台,推进数字化建设,重构冷链物流网络。同时,与物流企业合作开发智能温控系统,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运输环境,降低损耗率,保障农产品新鲜度。三是多业态组合一体化。依托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开发AR实景导航与VR采摘模拟舱,吸引游客参与数字化种植过程,打造“智慧农场+观光体验”多业态复合经营的一体化项目。如围绕茉莉花、大红柑、大蚝、荔枝等特色产业打造AI试验田,引导科研机构、企业与农户合作,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落地,小范围试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比应用成效和经济效益后再全面铺开。
当然,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农业”的作用,还需要克服技术成本高、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农民数字素养提升等诸多挑战。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农民应共同努力,加大对农业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投入,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开展农民数字技能培训,推动“人工智能+农业”模式的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让人工智能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引擎,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
(编校:农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