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荔枝使穿越今朝 灵山党员干部以“田坎账本”续写甜蜜传奇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千年前的长安城,荔枝是帝王家的珍馐;千年后的灵山县,党员干部以“田坎账本”续写传奇,让这份穿越唐宋的甜蜜,化作乡村振兴的铿锵足音。

收购商组织工人对刚采摘的荔枝进行挑拣装箱。黄尚安 摄
在烟墩镇,党员冲锋在前,“田坎账本”铺就销售坦途。镇里的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将全镇荔枝的“家底”摸得清清楚楚——规模、品种、产量等关键信息悉数登记在册。这本“田坎账本”成为精准对接市场的基石:他们一手抓“指尖销售”,通过微信、抖音等平台展示荔枝从枝头到舌尖的全过程;一手布局线下网络,与广西昊扬、宇峰等企业合作,在镇内设置9个收购点,为荔枝外销打通“快车道”。身着红马甲的党员志愿者活跃在果园内外,帮采摘、助包装、跑运输,既减轻了果农负担,又加快了鲜果上市速度。

在收购点,农户正和收购商核对荔枝的称重数据。黄尚安 摄
在烟墩镇脱贫户的果园里,驻村工作队队员是“常客”。他们化身“土专家”,手把手指导果农提升荔枝品质;更将后盾单位转化为“大客户”,组织职工开展爱心认购,用消费帮扶化解销售之难。队员与脱贫户一同挥汗采摘、分拣装车,截至目前,烟墩工作队已助力销售荔枝3.5万斤,稳稳托住了脱贫户的增收希望。

工人们共同把刚摘好的荔枝装车 。黄尚安 摄
在沙坪镇,人大代表成为果农最贴心的“传声筒”。他们走村串户收集销售难题,第一时间向党委政府建言,把果农的急难愁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帮扶政策。同时,代表们凭借深厚乡谊,动员各方力量为荔枝找“婆家”,在乡情的浸润中架起一条条稳固的产销桥梁。
在太平镇,多路并进打通销售“快车道”:组织55名脱贫户参加电商直播培训,让手机变成“新农具”;在公家、卜甲等荔枝主产村密集设置收购点,日收购量高达120吨;更在公家村办起荔枝丰收助农活动,仅一天就售出32吨,销售势头强劲。
一颗荔枝,从枝头到舌尖,灵山荔枝顺利北上京津冀,东进长三角,西拓陕甘宁,在首衡、杭州、西安、南京等枢纽城市,甜蜜名片闪耀大江南北!8家规模以上加工企业深耕荔枝产业链,荔枝酒、荔枝醋、荔枝果脯等产品远销海外。
宇峰公司依托“中国荔枝之乡”优势深耕加工领域,其明星产品荔枝醋年消化鲜果50吨。今年公司投入300万元新增冷冻果汁生产线,开发出荔枝干、果肉、果浆等多元产品,预计年鲜果消化能力将跃升至万吨级。荔枝集中上市期间,该公司每日在田间设置收购点,以每公斤2.4-2.6元的保护价收购香荔20至30吨,有效稳住果农收益基本盘。
在各方合力下,灵山县今年已助脱贫户、监测户售荔逾200多吨,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从长安古道到灵山果园,荔枝的红艳始终牵动着时代的脉搏。当马伯庸笔下的“荔枝使”穿越千年与红马甲志愿者相遇,历史与现实在枝头交汇,结出的是新时代党员干部“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