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龙门镇:大红柑点燃亿元产业
当下,浦北县龙门镇6万多亩大红柑迎来坐果期,小小的果实在风中摇曳,果农们期盼着秋天的好收成。
近年来,龙门镇积极推动大红柑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升级,描绘“党建强、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龙门镇林塘村、新丰村、江埠村、莲塘村、高明村也一跃成为陈皮产业产值超亿元的明星村。
党建联建破瓶颈
种植技术传统,病虫害防治技术不科学?销售渠道单一,对采购商依赖较大?产业链条短,附加产品较少?针对陈皮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这一系列难题,龙门镇积极谋划,逐一攻破难题。
“曾经,只有销售大红皮这一单一的收入来源,没有形成全链条产业链。现在,我们公司已经研发了陈皮花生、陈皮饼、陈皮月饼等系列产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位于龙门镇的广西浦北县柑浦堂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能浩自豪地介绍。
据了解,龙门镇素有大红柑种植历史,全镇20年以上大红柑老树近3万多棵,60年以上老树120多棵。为破解陈皮产业发展瓶颈,龙门镇抓住全县大力发展陈皮产业的契机,依托浦北县陈皮协会党委,围绕陈皮产业生产、加工、销售、运输、物资调配等上下游环节,成立特色产业联合党支部等8个“两新”党组织,构建“行业党委统筹、支部包片攻坚、党员结对帮扶”模式,推动党建融入产业发展“全链条”,破解土地流转、产业路、技术等难题135个。
“曾经在外打拼多年,近两年看到家乡的陈皮产业发展蒸蒸日上,我决定回乡投身到陈皮产业,如今看着新种植的150多亩大红柑长势很好,对未来越来越有信心了!”浦北县御珑柑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何周璇兴奋地说道。
党员助力产业兴
走进位于高明村的浦北县万亩大红柑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映入眼帘的是整齐划一的果树林立田间,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施肥作业。作为当地特色农业的示范窗口,该基地通过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和标准化生产,不仅提升了果品品质,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
“曾经的高明村,大红柑种植较为零散,群众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现在群众看到陈皮产业的发展前景,纷纷返乡,投身于陈皮的种植、购销等环节。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了。”高明村党总支书记谭美南说道。
为发挥党员在产业发展的先锋模范作用,龙门镇组织80多名党员技术骨干结对农户,引入土壤改良、黄龙病防治等关键技术,目前,全镇大红柑种植面积超6万亩。在党员技术骨干服务指导下,建成浦北县万亩大红柑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亩产提升至万斤,创新研发陈皮饼、陈皮花生等60余种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产品附加值提升30%以上,助力企业升级设备,引进10余家龙头企业,带动全县加工企业超100家,推动全链产值突破60亿元。
“以前都是凭经验来管理果树,果树生长缓慢,亩产较低。近几年镇党委政府经常举办大红柑种植技术培训班,通过参加培训班,学到了很多科学管护技术,现在大红柑的长势越来越好了!”高明村果农李强笑着说道。
富民增收开新局
“以前种大红柑都是只卖大红皮,现在新增了柑花、胎柑、小青柑、青皮柑、二红柑、大红柑等产品,一年六批收成,真是富民好产业,我们的‘摇钱树’。”林塘村果农容家东感慨道。
在党建引领推动下,龙门镇“柑花经济”与“陈皮经济”并蒂绽放,党员能人牵头对接企业,农户的柑花售卖出去制香精、花茶,农户每亩可增收千元。近几年,全镇两万人端稳“陈皮饭碗”,户均年增收1.8万元。陈皮收入百万元户197户,带动群众就业致富1.6万户,覆盖3.5万人。
从一朵柑花到一片陈皮,从分散种植到全链升级。“我们要持续推动陈皮产业向百亿目标奋进,让每一朵柑花都结出共同富裕的‘黄金果’,实现‘一朵花激活一条链,一张皮富裕一方人’,让群众的致富路越走越宽广!”龙门镇党委书记何显锐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