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引路 致富有方
曾经,年轻人打工,老年人看家,辛辛苦苦一整年,口袋还是没有钱是浦北县三合镇新村村民的生活写照。近年来,新村村党支部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工作思路,产业兴起、企业进驻,村民踏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发挥优势强产业
依托便利的交通优势,村党支部首先把精力放在大棚蔬菜产业的“传承”与发展上,带领村民持续增收致富。
一方面发挥党支部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打好政策牌、亲情牌、服务牌,继续流转土地100亩,扩大大棚蔬菜种植面积,另一方面组织大棚蔬菜种植大户打造多样化的时令蔬菜,满足市场需求,引进辣椒、节瓜、苦瓜等蔬菜,其中辣椒有小米辣、灯笼椒、线椒、青椒等4个新品种。2024年新村村大棚蔬菜基地种植面积由原来的200亩扩大至300亩,温室大棚70个,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个,有效带动60户脱贫户增收。
探路闯关解难题
大红柑种植的历史在新村村由来已久,但过去技术手段落后,大红柑产业小打小闹,不成规模。
随着县里制定陈皮产业发展规划,将大红柑作为主导产业,新村村开始流转荒地,发动村民种植大红柑。忆起当年,新村村支书李岚不禁感叹:“那时候的土地矛盾纠纷确实很多!‘山岭界址不清晰’是最大的矛盾。”
为此,村“两委”干部利用节假日先集中“攻坚”回村的年轻人,再由年轻人说服老年人,最后才平息了矛盾纠纷。于是,第一批大红柑在墨岭深处拔地而起。
“过去发展产业‘没资金、没技术、没销路’的种种失败教训,仍然深深地刻在村民记忆里。”李岚说。
为降低种植风险,新村村党组织定期邀请县、镇专业技术员到现场开展技术大课堂,及时为种植户开展嫁接移植、病虫害防治、保花保果等全方位培训,让村民不花钱就能学到本领。不到一个年头,村民陶旭扩大种植大红柑35亩,挣了70多万元。
看到种植大红柑良好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多村民积极参与进来。技术大课堂上,难免有村民不理解、听不懂,于是村“两委”干部就领着专业技术员对村民进行一对一耐心指导,还赠送《大红柑种植技术手册》。如今新村村上规模的产业,不仅有大棚蔬菜,还有大红柑,村民种植大红柑100余亩,年产大红柑50万斤以上,年产值超百万元。
招商引资促就业
为了让村里的老人、妇女等富余劳动力能在“家门口”就业,村“两委”班子进行就业意愿全面摸底,精准掌握村民就业动态。
良好的营商环境才能实现招商引资。在掌握本地务工村民的基础上,新村村还积极协助镇党委、政府做好厂房选址、招工管理等工作。
新村村党支部党员、驻村工作队员设立党员“先锋岗”,组建“志愿服务队”,为项目落地提供“一站式”“上门式”服务,协助解决用水、用电、用工、订单、融资等问题。
如今新村村成功引进浦北县安鸿制衣厂、三合镇浦信纺织用品厂、三合镇旭旺服装加工厂、三合镇新村藤椅加工店等4个车间(加工点),通过“园区+车间+庭院”模式,吸纳200多名村民就业。